改革動態(tài)|古田縣創(chuàng)新推進“四下基層”實踐基地建設
一、挖掘“新主題”,高標準打造實踐基地。
古田是總書記在寧德工作期間開展“四下基層”之“調查研究下基層”第一站。積極把握“首站”要義,努力挖掘本地紅色資源、產(chǎn)業(yè)資源、生態(tài)資源、文創(chuàng)資源等,以村為單位、農(nóng)戶為依托,打造了萬“柿”吉利、“翼”苦思田、成德“達才”等19個不同主題的“四下基層”實踐基地,每個基地能接納40-60名學員研學食宿,并連點串線形成3條精品研學路線,打造出日承載660人、覆蓋全縣的“四下基層”實踐基地群。
二、探索“新形式”,全方位開展實踐體驗。結合開展黨史學習教育和“再學習、再調研、再落實”活動,有計劃地分批次組織全縣機關干部到基地開展以“同吃、同住、同勞動、同調研”為主要內容的實踐活動,做到與農(nóng)村群眾同吃一鍋飯、同住一個屋、同耕一片田、同學一個理,進一步融洽黨群干群關系。創(chuàng)新“輔導員考核機制”,由機關口黨委書記和縣直有關單位主要負責人擔任輔導員;培訓班設總班主任,由縣委常委擔任。第一批14個班266名青年干部已按每兩周集中3天、班級每兩周進駐一個新基地的形式開展了多輪實踐活動,累計提出良策建議59條、起草調研課題14個,為群眾解難紓困100多件。
三、建立“新機制”,長效化進行運營管理。成立“四下基層”實踐綜合服務中心,核定正科級事業(yè)單位,編制8人,統(tǒng)籌管理全縣實踐基地,指導基地所在村黨支部領辦注冊合作社,發(fā)動村集體、農(nóng)戶入股,由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來負責實踐基地的具體運營,通過管理民宿、經(jīng)營農(nóng)家樂、收取場地費等方式獲得經(jīng)營性收入,村集體、農(nóng)戶每年按股份獲得分紅收入,既保障了實踐基地的運轉維護,又帶動了村財、村民“雙增收”。截至目前,19個實踐基地共接待學員2300余人次,為村集體增收38.3萬元。
責任編輯:劉寧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