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鶴古韻
◎ 林立志
千山擁堵,萬水隔絕。這種地理環(huán)境讓梅鶴少了些戰(zhàn)火的紛擾,而獨守一片安寧、一片完整。自宋以降,梅鶴在每個朝代都留下了至今依然保護完好的建筑,這不得不說是幸事,讓造訪的文物專家嘖嘖稱奇,花橋、九跳橋等20個建筑已成為區(qū)級文物保護單位。梅鶴的單體建筑或許不算大,但時間跨度這么長,總體規(guī)模這么多,十分稀少,堪稱鄉(xiāng)村傳統(tǒng)建筑博物館。
建筑的美,美在深厚的積淀。自宋以降,歷朝歷代,集腋成裘,光彩奪目。梅鶴的“古橋三劍客”,便是積淀的縮影。
花橋,原名沉字橋,又名登龍橋,坐落于梅鶴村水尾,現(xiàn)已成為寧德市最古老、規(guī)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石拱廊橋,是全省、全國少有古的石拱廊橋?;蚱鲈煊谒纬鐚幬迥辏?106年),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廊屋坍塌,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年重修。因重建后橋的廊屋工藝精湛、雕梁畫棟,改稱花橋。橋南北走向,橫亙于村尾水口,銜接對峙兩峰,氣勢如虹,被譽為“寧陽第一橋”?;蛴苫◢弾r石砌成,二墩三孔,全長36米,廊屋為抬梁、穿斗式混合構架,雙坡頂,中間歇山頂。朱熹與陳普的千古絕對“紫陽詩讖石堂名彰千古,玄帝位尊金闕壽永萬年。”依然題在梁上,耀眼醒目?;虺休d著歷史,穿行在石拱橋面上,宋代不規(guī)則的、明代方塊的、清代長條的石頭上的歷史印跡,清晰可辨。
九跳橋,建于宋朝,全長25米、寬2.4米、高8米,由九條長7.23米、寬0.8米、厚0.5米的石板條架構而成,每條青石板重約10噸。石橋塊石干砌,迎水面分水尖為整塊石條打制,世所罕見,金剛墻上部石塊疊澀交錯伸臂。時至今日,要建造此類橋梁,難度依然巨大,在沒有任何機械的宋代,難度自然超乎想象。九跳橋是如何建造的,也許是個難以破解的謎。
柳墘橋,建于清光緒六年(1880年),占地面積約11平方米。雙跨石梁,中間設門字形石架,每跨用三塊石板,均為整塊石頭分割后運輸安裝而成。小巧玲瓏卻也情趣盎然。
國外研究橋的學者認為橋是性的一種隱喻,如廊橋遺夢,橋演繹了浪漫;國內的民俗學者更愿意認為橋是風水的象征;當然,橋也可以是健康的標志,如民間走橋袪病的習俗。梅鶴古橋亦如此?;蚓売谛?,相傳梅鶴村對面有個村莊,一個女子出外經(jīng)商賺了錢,聽風水先生說這邊山像公牛,梅鶴后山像母牛,若在村尾建座橋,就可以把結元洲(梅鶴)的風水引過來,發(fā)富發(fā)貴。于是,該女子便義無反顧地建橋。橋建成,但人算不如天算,公牛讓母牛吸引了,結元洲更發(fā)達了,這個村莊逐漸荒蕪。
九跳橋則與風水斗法有關。宋時一位風水先生路過漈前村,該村的財主正在光著腳曬太陽,他說:先生,你看我別的都好,就是腳臭,怎么辦?偏偏這個風水先生沒多大肚量,就說:東家,你這腳臭與風水不流通有關,村前建一座橋與對面連起來,風水一流通就好了。財主一聽有理,那就建吧。于是,按照風水先生的設計在村前用九塊大石板建了一座連接兩岸的石梁橋。財主沒想到的是,風水先生用橋破了他的風水。原來漈前村屬風水上的九鳳落洋格局,九跳橋九塊石板就像九支利箭直射九只鳳凰,風水自然大敗了。
風水,性,當然還有交通的重要作用,橋成就了人文的風景。于是一座橋梁儼然成了一條時空隧道,可以觸摸前人創(chuàng)造的意志,可以欣賞匠人不朽的才情。
建筑的美,美在種類的多樣。小橋,流水,人家,營造了橋上的風景。宮觀、廟宇、祠堂,營造了精神上的風景。
離花橋不遠,有一座在閩東獨一無二的宮廟:東岳宮。
東岳宮始建于元代,為謝姓祠堂。明永樂年間庶吉士謝霖就出生于此。謝姓衰落外遷后,由林姓改為東岳宮,供奉東岳大帝及溫元帥、康元帥。后經(jīng)多次演變,現(xiàn)供奉東岳大帝、佛祖、溫康元帥、陳靖姑、陳普,集佛、道、儒三家于一體,三教合一的精神信仰在此和諧圓融,“并排坐,吃果果”,神仙佛于此也享受著人世間的快樂?,F(xiàn)存建筑為明末清初及清后期所建。合院式宮廟,占地面積922平方米。由門樓、敞廊、偏房、三座并排的大殿組成。門樓,四層如意斗栱疊澀出檐,木質抱鼓石及門枕石極為罕見。偏房穿斗減柱構架。大殿三座并列,左二座為明代清初建筑,兩座建筑平面布局,屋架結構相當,在統(tǒng)一中又富有變化,在這里幾乎可以欣賞到所有的閩東民間建造工藝,一座東岳宮就是一座袖珍民間建造工藝博物館。東岳宮的鎮(zhèn)宮之寶———秦代神像,更是受盡村人的頂禮膜拜,顯現(xiàn)了神奇的信仰的力量。四家廳、十年廳、梅鶴大廳,平緩的屋面,方形扁斗,栱弧度大且舒展,雕刻裝飾較少,造型簡單、古拙,典型的明代建筑特征。明代的梅鶴無疑在大興土木,工匠們鋸木砌磚揮汗如雨,嘹亮的夯聲此起彼伏。外地請來的大師,端著羅庚,把遠處山澗的清泉引入村莊,小心翼翼地從天干出水流向下莊。還費盡人力從遠山抬來大石塊,在村中心砌起彌陀座,給石門闕安上了精雕細刻的“鶴鹿石雕”。流連于這些古老的建筑,不難看出當時梅鶴人的執(zhí)著、堅定和大氣。
一大片緊密相連、錯落有致的明、清民居,穿梭其間,品味明、清前期、中期、晚期的各類鄉(xiāng)土建筑,令人目不暇接。封火山墻,類型多樣,如出封火墻懸山、跌落式硬山、盔刑硬山、鞍刑硬山、雙坡硬山、雙坡懸山、青磚盔刑硬山、青磚鞍刑山墻。墻帽亦五花八門,有瓦花墻帽、九片瓦鱟形墻帽、三脊墻帽、七片瓦鱟形墻帽、雙坡墻帽。軒廊做法也各具匠心,既有雙坡雙步廊,也有三步廊,三步廊中尚有多種復雜的做法。同時,使用了針鼻、夯土墻工藝、欄桿、石刻、木雕、懸魚、鋪首、彩繪灰塑等,各種工藝,花樣繁多。
有人說,建筑是凝固的音樂,而梅鶴建筑形成的實體空間似乎有更大的誘惑,仿佛是一場橫亙千古的宏偉敘事,更多的是靈性的吸引與震撼。
責任編輯:晴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