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国产高清自在线一区二区三区,精品国产亚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高清,欧美成人a,亚洲成人在线免费,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免费,欧美日韩亚洲国内综合网俺

首頁 閩東之光 資訊速遞

知乎者也丨許陳穎:在風景“觀看”中尋求精神“突圍”

2023-04-08 11:10 來源:閩東日報

—— 讀白榮敏散文集《來處》

如何把地方文史資料與個體發(fā)現相融合,突破知識與史料的局限,重建個人化的表達視野,這是白榮敏在他最近出版的散文集《來處》呈現出來的寫作意識。可以清晰地看到,長期的地域文史資料的整理與研究形成了白榮敏獨特的審美結構和認知裝置,使他在觀看故土風光、感受家園情懷時,既擁有知性的熱忱又葆有開闊的視野,從而使他的散文實現了一次精神的“突圍”,即從知識化的史料整理抵達一種審美情感化的散文寫作。

關于寫作與風景的關聯,西蒙·沙瑪有言:“風景首先是文化,其次才是自然。”作為太姥山的守護者,白榮敏不僅是物質山體的閱讀者,也是相關文史資料的整理者,著有《福鼎史話》《太姥石刻》《福鼎古城堡》,還編寫了大量區(qū)域文化研究資料。近十年來,這兩者互為注釋,使白榮敏對太姥山的“觀看”與普通觀光有了本質區(qū)別。換言之,大部分觀光者的“觀看”只是一種表層的知覺活動,而白榮敏對太姥山的“觀看”卻是一種持續(xù)性的深刻認知和闡釋活動。文史閱讀與編撰構成了他對太姥山的先驗認知,使他在與太姥山的對話中不再滿足于“眼見為實”,而是更在意內在意涵的重構。他不僅能底氣十足地通過豐富的史料博引指出這座名山是“一億年天造地設”“五千年人文淵藪”“千百年詩意蘊藉”,同時,他的精神發(fā)現是如此敏銳、細微,比如他是這樣描述太姥山之石的“圓潤”:“太姥山的峰石輪廓靈秀豐潤,作為高山峻嶺花崗巖峰林地貌和石蛋地貌之間過渡的重要節(jié)點,她比孤傲峭拔的黃山多了一份親和,比圓潤光滑的鼓浪嶼少了一份世故?!薄斑@些姿態(tài)萬千的石頭,都是積銖累寸的成就,都是以柔克剛的經典,都是漫長時光的作品?!边@樣的描繪與太姥山的自然物質形態(tài)有關,更重要的是與作者的認知模式和“觀看”的審美方式密切相關。日本學者柄谷行人曾把自然風景的書寫分為“風景的發(fā)現”和“內在的發(fā)現”,并認為大部分人在日常生活中必須借助藝術的眼光才能擁有獨特的發(fā)現。因此,白榮敏長期閱讀、寫作的積累為他的“觀看”提供了審美過濾和精神引領,為探訪太姥山的“來處”鋪就了一條清晰的路徑。

在這本散文集中,作者不斷地“觀看”故鄉(xiāng),觀山觀水觀天地,這種“觀看”并非簡單意義上的“看”,而是包含著作者的生命意識與文學情懷。比如《太姥山觀星記》是在“天人合一”的情境下實現的個體蘇醒,特別是作者對“黑暗”的摹寫觀察已不是一般意義上的賞心悅目,而是帶有澄懷觀道的味道:

黑暗是一個巨大的“空”,內無所有,但有極強大的吸附力,這座千年古寺的過往繁華,千年來無數朝覲者的明眸善睞,一代代住山僧人的悲欣和無悲欣,都被這個巨大的“空”吸附了。

黑暗設置了暫時的挫折,但遠處的星星卻賦予我們希望。

濃霧中的白云寺一副寵辱不驚的模樣。紅塵萬丈,人間悲喜,與它無關,它只與清風相伴,只看白云舒卷。它對我們觀看20分鐘美麗星空的事兒并不關心,在它看來,這是一件極小的事情,而對于我們,或將成為各自生命旅程中一次意味深長的“事件”。

這種對應于生命認知的審美經驗使作者實現了對日常認知的超越,從而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看待自然的方式遙相呼應。《國語·楚語上》就說“地有高下,天有晦明”;《文心雕龍》也提到“情以物遷”等。中國傳統(tǒng)人文思想中的自然風景與為人處世、道德倫理、生死輪回等思想聯系起來,形成“心物感應”的思考模式。

中華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沒有中斷的文明,白榮敏不僅在風景的“觀看”中實現了對傳統(tǒng)文化的自覺回歸,同時他還把筆觸轉向鄉(xiāng)土經驗。他說:“我的精神根據地就是我生活的這塊土地?!备6ι?、蓮花嶼,還有大厝、石蘭,皆是作者鄉(xiāng)愁的源起處,但他并沒有用故作深沉的姿態(tài)來達到一種所謂的深刻,而是敞開自己的感官在別人習焉不察之處發(fā)現精神秘密。比如他寫對大厝的感受:“當你走近大厝,有一個聲音突然大起來,就如滿是草的山坡上長出一棵大樹,沖擊你的神經,讓你興奮”;他寫母親煮米羹:“母親左手拿瓜,右手抓刀,刀起片飛,絲瓜一片一片隨著刀影躍入湯水之中,如一只只初長的鴨子看到一塘春水,爭先恐后,一片歡騰。”這些描寫以獨特的發(fā)現保留了一個散文作家應該有的感性與想象。同時,他還把目光轉向飽受工業(yè)化城鎮(zhèn)化沖擊后走向衰敗的鄉(xiāng)村,特別是他看到被拋棄的故鄉(xiāng)和空置的老房子、廢厝基被夷為平地之后,他的比喻也是非常精妙:“整平之后的厝基,瓦礫和新土混雜,遠看像極了一塊塊血肉模糊的老皮膚。”這樣的描寫是精準的,同時具備一種視覺想象上的沖擊力。

返回生命的故土家園、返回文化的根基傳統(tǒng)、返回自然的存在變化,這是來處,但這也是去處。

值得一提的是散文集中《夢一樣的馬欄山》的情境設置和“觀看”方式?!皦糁械奈宜坪跏菑暮苓b遠的地方來的客人,有旁觀者的心態(tài)?!?nbsp;作者在夢中以旁觀者的身份“觀看”到馬欄山穿越歷史的原始狀態(tài),打開人類來處的同時也接通了生命最本真的樣子:“他們穿得很少,女人的乳房碩大,男人的大腿粗壯,都是暴露的,但長長的頭發(fā)包住了大半個頭和頭下的脖頸,只露出黝黑的臉?!彼麄兊脑绮褪恰盁镜聂~兒、煮熟的谷子”,各種肉“石片切著吃,男人喜歡生吃?!薄奥飞系教幱腥嗽诖蛑坪湍ブ剖鳌蹦ブ剖鲿r對美的最初覺醒使夢里的這些人“流露出只有在面對自己的母親或心儀的女人時才有的表情”他們用石梭子抓魚,“大家都低頭干活,扎到魚兒時非常高興,‘嗷嗷’叫著把梭子舉得高高,向同伴介紹自己的勞動成果,緊接著又低頭尋找水里的魚。”這樣的生活場景就是一幅“人類健康成長的童年氣派”的社會風景,是一個與現代“文明世界”迥異的富有生氣的原生態(tài)世界。作者對真純、坦蕩、富有健康且樸素生動的生命狀態(tài)的欣賞隱含了一種內在的認知結構與審美理想。這樣的“來處”或許也是人類的“去路”:讓生命重返自然,成為“勤務實利,埋頭苦干”的人,“使自己生存下去,使群體繁衍下去”。這樣的認知使他從紛繁復雜的世相中返璞歸真,重拾個體的本真,避免了散文寫作中常見的抒情陷阱。

在這本散文集中,作者“觀看”風景的背后不僅有史料的挖掘,更有主體精神的發(fā)現,正是這兩者的有效連接形成了一種潛在“追問”,這種“追問”的姿態(tài)或許正是這本散文集寫作意義的真正“來處”。弗吉尼亞·伍爾夫曾指出:“在一篇散文里,必須憑借寫作的幻術把學問融化起來,使得沒有一件事情不突出,沒有一條教義撕裂作品結構的表面?!睂τ诿恳粋€致力于歷史散文寫作的作者而言,如何通過“寫作的幻術”使主體精神從史料中“突圍”出來,從而使散文獲得更廣闊的美學境界和藝術空間,這都是值得當下作者努力的方向。

來源:閩東日報

文字:許陳穎 

編輯:林宇煌

審核:林翠慧 林珺

責任編輯:林宇煌





返回首頁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
寧德網簡介 版權聲明 聯系我們 加入我們

寧德網 版權所有,未經寧德網書面特別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3512014001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證號:1309374

廣告聯系:0593-2831322 職業(yè)道德監(jiān)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新聞熱線:0593-2876799

寧德市新媒體網絡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寧德市蕉城區(qū)蕉城北路15號閩東日報社三樓

閩ICP備09016467號-17 網絡舉報監(jiān)督專區(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