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国产高清自在线一区二区三区,精品国产亚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高清,欧美成人a,亚洲成人在线免费,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免费,欧美日韩亚洲国内综合网俺

首頁 閩東之光 資訊速遞

閩東之光丨湯細昌:川中“盤詩”,一朵“耕讀文化”的奇葩

2023-06-04 12:02 來源:閩東日報·新寧德客戶端

川中古民居

盤詩曲譜(依據(jù)川中盤詩整理)

“離別家鄉(xiāng)歲月多,近來人事半消磨?!辟R知章離鄉(xiāng)時長,看似內(nèi)心已然平靜,其實真正回鄉(xiāng)心情也是激動的。當年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可以回故鄉(xiāng)了,“漫卷詩書喜欲狂”,何嘗我不是呢。每每回故鄉(xiāng),雖不及杜甫“喜欲狂”那般激動,但也是夢里故鄉(xiāng)夢中往事。

這次回鄉(xiāng),是專程拜訪孩提時的盤詩師傅姑表哥。老人們都喜歡屋檐下曬太陽聊天,進村看到表哥也是如此。他一眼認出我來,拄著拐杖,拉著我的手要我坐在他旁邊。他雖然84歲高齡,除了腿腳不靈便外,精氣神還挺足。我開門見山:“你是我小時候的盤詩師傅,你現(xiàn)在還盤詩嗎?”他搖搖頭說:“還跟誰盤呀?年輕人都不懂也不盤詩。沒用了?!蔽艺f:“那我跟你盤吧?!睅熗蕉水斨娙嗣姹P起詩來……

盤詩,是周寧民間喜聞樂見的口頭文學,好多村都有。但叫法不盡相同。有的村叫“盤童詩”,有的叫“盤填詩”。川中村就叫“盤詩”。“盤”就是“盤唱”,放牛娃、砍柴哥在山間地頭休息時,用方言輪流對唱。據(jù)我父親說,我祖父是清末秀才,回鄉(xiāng)在祖屋開設學館教書。他最推崇的就是“耕讀傳家”的祖訓。主張讀書人既要讀圣賢書,也要學做農(nóng)活;對那些沒錢讀私塾的放牛娃、砍柴哥,就按照唐詩韻律,把文字、歷史人物、故事,編寫成詩歌,讓他們在山間地頭休息時用方言盤唱。通過盤唱詩歌學文化,按現(xiàn)在的話語,就是寓學于樂。我祖父主張“盤詩”,用意很明顯,就是倡導“耕讀傳家”。由于是祖父倡導的,我從小就愛上了“盤詩”。

我是小學五年級轉(zhuǎn)學回川中讀書,住姑姑家。愛盤詩的姑表哥自然是我課余時間的師傅了。他沒有上過學堂,從小放牛、拾柴,但他滿肚子都是故事和詩歌。他給我講三國演義、薛仁貴征西等故事,教我放牛、拾柴、盤詩。有了這個師傅,就不怕被放牛個儡(小孩)欺負了。放牛個儡以為我剛剛回川中,不懂盤詩,經(jīng)常用盤詩挑逗我。當我剛剛捆好柴,對面山放牛個儡就傳來嘹亮且挑逗的盤詩聲:“一把白扇畫白眉(白眉鳥),若要盤詩當就來。一概字詩和白扇,莫做烏龜不敢來?!蹦泻⑿臍?,自然不做烏龜。對方規(guī)定只能“字詩”和“白扇”,我就回了一首“字詩”,用關爺提刀嚇唬他一下:“良字猴耳就是郎,關爺提刀丈二長。有人說我提刀短,一刀下去兩排行。”關老爺果然氣勢強大,立馬鎮(zhèn)住他。贏了,由我起頭:“大字兩點就是頭,鐵珠和尚好拳頭。身穿砂衣戴石帽,鐵掌神功無處逃。”我仗著表哥家傳本領,喜歡用“字詩”壓住對方囂張氣焰。我表哥還教我一首壓臺詩:如果對方也唱這首“鐵珠和尚好拳頭”詩,你就回他一首“丁字加火就是燈,擂臺英雄來相爭。天下英雄為第一,獨吞少林四家僧?!睋?jù)表哥介紹,當年雍正皇帝要消滅“反清復明”的泉州少林寺的鐵珠、鐵鞋、鐵柄、鐵板四個和尚,故意設擂臺引誘泉州少林弟子來打擂臺,企圖乘機消滅少林四家僧,就發(fā)出“天下英雄為第一,獨吞少林四家僧”的號令。但我不喜歡這首詩。從表哥教我這首詩之后,我從未用它打壓過放牛個儡。

我最喜歡盤唱三類有故事的詩。

第一類就是《三國演義》和《薛仁貴征西》等歷史故事。

“出字脫落兩座山,劉備拿帖請先生。三請茅廬諸葛亮,三跪九叩請下山?!?/p>

“四字寫來四角亭,七歲孩兒是羅成。頭戴銀盔薛仁貴,馬失污泥李世民?!?/p>

小時候有一本《薛仁貴征西》的小人書,愛不釋手,天天不厭其煩地翻看。薛仁貴身著白甲,頭戴銀盔,騎一匹白馬,手持一桿方天畫戟。這副裝束模樣,是我乃至同齡伙伴們都崇拜的神明,把薛仁貴和村頭亭里的二郎神等同起來。路過亭子都要朝二郎神磕幾個頭。心里默念著:菩薩保佑我,長大成為一名像薛仁貴那樣保家衛(wèi)國的軍人。

第二類是神話故事:

“出字脫落兩座山,觀音為佛普陀山。觀音修行十八難,菜籃挑水上高山。”

“一把白扇畫潤桃,青蛇白蛇姐妹哥。青蛇手拿雙把劍,白蛇手拿雙把刀。”

剛開始不知道什么是“畫潤桃”。請教過我堂叔,他是我祖父的學生。他說,“畫潤桃”是你祖父教的,取意“三月春雨潤桃花”?,F(xiàn)在讀來很有詩意,但在小孩子心里只對“青蛇白蛇姐妹哥”感興趣。在川中的話語里,小姐和丫鬟之間也可以稱兄道弟的,正符合小孩的平等心理。

第三類自然是閩劇里的人物故事了。川中閩劇戲班在新中國成立初期就很出名,在本村祠堂里經(jīng)常演出《貍貓換太子》《八美樓》等經(jīng)典閩劇。這些閩劇里的人物故事也成了“盤詩”里的內(nèi)容。比如:

“出字脫落兩座山,仁宗皇帝真不堪,奴奶(母親)白目(眼瞎)你不認,雷公調(diào)來換心肝?!?/p>

表哥給我講:宋朝李娘娘被劉皇后陷害,用剝皮貍貓調(diào)換李娘娘所生太子,李娘娘被打入冷宮,哭瞎了眼睛。后來太子當了仁宗皇帝,卻不認他的親娘。李娘娘找到包公,包公也拿仁宗皇帝沒辦法,就調(diào)來雷公換了仁宗皇帝的心肝。

在不諳世事的孩童心里,對帝王家事不感興趣,最感興趣的是英雄打擂臺。打擂臺不僅有鐵珠和尚這類英雄,也有女俠。閩劇《八美樓》就演八個美女比武打擂。

“天字透頭就是夫,八美打擂沈月姑。圣母師尊來托夢,男扮女裝是你夫?!?/p>

舞臺上美女比武打擂著實好看,但在孩童心里也蒙上一層謎團:

“可字加大就是奇,人間姻緣真稀奇。八美樓上沈月姑,一杯茶水潑下來?!?/p>

閩劇《八美樓》講的是蔣云閑逛八美樓,沈月姑無意中將一杯茶水潑到蔣云身上,卻成就了兩人的愛情。閩劇里經(jīng)常有“一杯水”“一枚釵”就能搞定姻緣的劇情。小時候雖然不信這等巧合,但朦朧中也有期待。

這些小孩們都喜歡的詩,一學就會。但是大人們都會主動教給我們一些窮苦小孩苦學中狀元之類的詩。還好也有故事,比如呂蒙正住破窯中狀元之類,也背了一些,但在盤詩中卻很少用到……

一轉(zhuǎn)眼,小學畢業(yè),升入縣城一中。放牛娃們,再見了。盤詩,再見了。但盤詩里的這些故事,卻都滲透到了我的血液中,盤詩也成了鄉(xiāng)愁的一個引力。

然而真正理解“盤詩”價值的,還是上了大學之后。教古典文學的老教授教導我:所謂詩歌,就是寫來唱的。即使到了唐代,詩也還是可以唱的。只是時代久遠,詩的文字保留下來了,而聲音和曲調(diào)卻淹沒在歷史的河流中了,實在可惜。但是教音韻學的教授則告訴我:福建方言是中原古韻與福建原住民族語言的融合,是古漢語的活化石。聽了老教授們的教導,自豪感油然而生:原來老家“盤詩”還是熊貓級的國寶呀。

從此有了一個心愿:退休后回故鄉(xiāng),把“盤詩”用文字記錄下來,怕家鄉(xiāng)年輕人不放牛、不砍柴,把“盤詩”都扔了。

先要把《盤詩曲譜》記下來,這很重要。我不懂樂理,就唱給同事聽。經(jīng)同事妙筆一揮,一首曲譜就出來了。

“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聯(lián)想起古人唱吟《涼州詞》的那種悲壯感,覺得《盤詩曲譜》與《涼州詞》等古典曲譜相比,也毫不遜色。據(jù)堂叔說,我祖父傳授唐詩七言絕句時,也是用盤詩的曲調(diào)吟唱給門生聽。正如音樂家孫玄齡教授所言,“唐詩寫了就能唱,曲調(diào)就不會很復雜。從現(xiàn)存于民間口頭的吟詩調(diào)里,能夠找到唐人吟唱詩歌的連接點?!保▽O玄齡《吟詩調(diào)小議——兼談唐詩的一種歌唱方法》)順著現(xiàn)存的吟詩調(diào)軌跡,也許能窺探唐代詩歌吟唱風貌。由此可以推測,盤詩的曲調(diào)應該是傳承了唐詩的曲調(diào)。

盤詩押韻也是按照七言絕句的要求,一、二、四句押方言平聲韻。我所收集到的100多首盤詩,都押方言平聲韻。其中大部分既符合普通話聲韻,也符合《平水韻》。如:

“一把白扇畫芙蓉,芙蓉花開十八重。風吹不倒靈芝草,雨打無聲萬年松。”

有三分之一左右符合《平水韻》的平聲韻,但用普通話盤唱卻不押韻。如:

“可字三沰(點)就是河,楊令公托夢楊令婆。楊家也出楊八妹,八妹騎馬跳過河?!?/p>

這首詩里“河”和“婆”,按普通話,韻母分別是“e”和“o”,但在《平水韻》里卻都是“五歌平聲”。有位學者就“e”和“o”是否押韻這個問題專門撰寫了一篇論文,洋洋灑灑寫了2000多字,結(jié)論是,在古漢語里,“e”和“o”是通韻。如果這位學者也會用川中方言盤唱這首“盤詩”,他就知道,“河”和“婆”的韻母都是“o”,是“同韻”,而不是“通韻”。這可能就是音韻學教授所說的“福建方言是古漢語的活化石”的例證了吧。

還有一部分詩,當用方言盤唱是押韻的,用《平水韻》衡量卻不在一個韻部。如:

“六字寫來兩只腳(方言讀ka),師傅盤詩嘴也燋(口渴)。盤詩原是跶遛(玩耍)事,勞你拿凳又端茶。”“腳”“燋”“茶”在《平水韻》里都不同韻部,但方言里三個字的韻母都是“a”。開始我也百思不得其解,后來看到一篇《跟隨南島語族,追尋福建先民的足跡》的報道,說是遠在萬里之外的南島語系和福建方言都把“腳”叫“ka”,終于明白“腳”“燋”“茶”三字的韻母都是“a”。至于為什么在《盤詩》里有一部分韻腳與《平水韻》不符,甚至有些是有音無字,則有待進一步探究。

但毋庸置疑的是:川中老祖宗遵循“耕讀傳家”的祖訓,為從事耕作的子孫創(chuàng)作寓學于樂的“盤詩”,內(nèi)容上、形式上都超越了《童謠》玩耍游戲的稚氣和《黃連歌》男女私情的俗氣,傳承了唐詩的典雅雋永的雅氣,是一朵耕讀文化的奇葩!

來源:閩東日報·新寧德客戶端

文字:湯細昌

編輯:秋鳳

審核:林翠慧 周邦在

責任編輯:陳秋鳳





返回首頁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
寧德網(wǎng)簡介 版權聲明 聯(lián)系我們 加入我們

寧德網(wǎng) 版權所有,未經(jīng)寧德網(wǎng)書面特別授權,請勿轉(zhuǎn)載或建立鏡像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3512014001 信息網(wǎng)絡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證號:1309374

廣告聯(lián)系:0593-2831322 職業(yè)道德監(jiān)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新聞熱線:0593-2876799

寧德市新媒體網(wǎng)絡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寧德市蕉城區(qū)蕉城北路15號閩東日報社三樓

閩ICP備09016467號-17 網(wǎng)絡舉報監(jiān)督專區(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