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者也 | 邱靈:來巖湖茶行街,喝一杯茶
一群山巖,宛如刀削的屏風幃幛,屹立村北。
千百年來,它寬厚結實的手掌,為這一方子民抵擋暴雨山洪。山腳流淌著閩東第一大河——長溪,流經(jīng)此處的水域也叫“交溪”“富春溪”,是福安的母親河。水是清的,是綠的,冬夏不涸,町畦繡錯的田間路上,有農(nóng)人忙碌的身影,坂間耕作,下溪捕魚;山之東麓,有一片桃林,春花盛放、夏果飄香,是當年遠近聞名的“桃花島”;溪對岸的坂中森林,古樹名木參天,野草閑花遍地,不知收藏了多少心事和爛漫……傳統(tǒng)的江南村落總少了大自然的詩情畫意。
這個村叫巖湖村,又稱“巖湖坂”“(?。┫叀?,這一帶,也是舊時福安“韓陽十景”之一的“巖湖板障”,古人詩有云:
巖畔富春傲雪霜,湖波蕩漾土凝香。
坂橋在望飛虹彩,障隘韓陽固我鄉(xiāng)。
據(jù)說,古時巖壁下的深潭早已被填滿,今人種上茶樹、綠竹,許多景觀不復當年模樣,而自“百里韓陽綠道”修建以來,這里成了市民休閑漫步的最后一站。兩年前,我搬來巖湖新家,印象中還是個遠離城區(qū)的郊外,瓷磚市場、板材裝修門店櫛比鱗次,住戶多半是當?shù)卮迕窈屯鈦韯展ふ撸即蟮母淮翰璩撬坪蹩傇诨I備著開張。短短幾年,這里的茶行竟悄然變得熱鬧起來。
眼下,一條“茶王街”全新落成,古色古香的街口牌坊上,“中國紅茶之都”幾個大字格外醒目,茶界泰斗張?zhí)旄@舷壬①澋摹疤寡蠊し?,馳名中外”,也被書于牌坊左右。這個發(fā)端于坦洋村的坦洋工夫紅茶,鼎盛時曾遠銷外洋20多國,攬獲1915年巴拿馬萬國商品博覽會金獎。彼時從國外寫來的信件,直書“中國坦洋”,便可準確無誤地安抵收信人手中。不到兩百戶人的坦洋村落,也迎來了空前繁榮,清溪兩岸新屋林立,三座拱橋臨河崛起,兩條平行的街道有各類店鋪140多家,一首民謠這樣寫道:
茶季到,千家鬧,茶袋鋪路當床倒。
街燈十里亮天光,戲班連臺唱通宵。
上街過下街,新衣斷線頭。
白銀用斗量,船泊清鳳橋。
百年閩紅“坦洋工夫”的金字招牌,不僅在清末民國動蕩不安的歲月里,備受世人推崇和喜愛,也在幾經(jīng)沉浮后重煥生機,成為當下茶農(nóng)致富、鄉(xiāng)村振興的希望和夢想。
走進茶王街,茶鋪一字排開,入駐的茶企茶商已有200多戶,加之富春茶城、提升改造的茶街市,未來千家茶行規(guī)??捎^,周邊茶文化主題公園、“全家福安”運營中心俱已開工建設,隨著市民茶會品鑒、斗茶賽、休閑娛樂等活動開展,茶王街迅速聚攏起人氣和商氣,讓坦洋工夫又一次聲名鵲起,成為游人茶客新晉觀光打卡的“網(wǎng)紅驛站”和坦洋工夫的“新地標”。
溽暑的盛夏,鉆進一間茶鋪,在清涼的座席間啜一口茶湯,感受芳香繞舌,滿口生津,聽老茶人介紹茶王街的來龍去脈,歷數(shù)世家?guī)状说膫鞒泄适拢酪坏捞寡蠊し虻狞S金時代,品一品花果香型紅茶,直到夜色漸濃,再邀三五好友,聚茶閑聊,滔滔不絕中不知喝過了多少泡茶。
自古,茶樓是三教九流匯集之處,小道傳聞集散之地。宋代茶行的行老,亦為江湖“百曉生”;近代,老舍先生創(chuàng)作的話劇《茶館》,展示了戊戌變法、軍閥混戰(zhàn)和新中國成立前夕三個時代近半個世紀的社會風云變化,和這個社會中的蕓蕓眾生。
看起來,茶王街的氣質(zhì)倒是與江湖茶坊一脈相承,也不失一分阿慶嫂的大方和能干——“壘起七星灶,銅壺煮三江。擺開八仙桌,招待十六方。來的都是客,全憑嘴一張。相逢開口笑,過后不思量”,不同的是“人走,茶不涼”,要不何來 “喝了坦洋工夫茶,人走情常在”呢。其實,萍水相逢、點頭之交的茶商與茶客,何來的深情與厚誼,但轉(zhuǎn)念一想,白首如新,傾蓋如故,也不是不可能,只是那電光石火的相遇太短暫,而要留住那一份相惜的美好又太不容易了。
做茶人,把采摘的嫩芽歸攏。青青的嫩芽經(jīng)過一道道工序,在自然、人手、機器的熱力里,逐漸風干、收斂、緊結,作蒼老狀、蟄伏狀,世事洞明狀,遺世獨立狀,清冽的草木香一部分散發(fā)出來,另一部分被緊固貯藏體內(nèi),就此,深深緘默不語。在下一場“雨水”到來之際,它才會打開自己,被霧氣蒸騰的“雨水”喚醒,繼而舒張、搖曳、豐盈、沉醉,繼而把自己交給品飲之人。那一場“雨水”,也許很快就來,也許,要很久很久以后。
600多年前,坦洋人在村內(nèi)菜園四周發(fā)現(xiàn)了品種優(yōu)質(zhì)的茶樹,時人稱之“坦洋菜茶”,后有村民開始在山地里培植,從清明開采,時歷三春,直到秋末的白露。菜茶不知喝了多少,又經(jīng)過多少代人的努力,以“坦洋菜茶”為原料的“坦洋工夫”紅茶終于在光緒六年(1881年)創(chuàng)制而成。一個走過160多年的坦洋工夫制作技藝,也在后輩不斷追隨,勇于創(chuàng)新的步伐中,薪火相傳、俞見工夫。
“工夫”者,非日久浸淫不可,而自成一派的工藝與手法,和那些無法言明的制茶過程,唯靠著反復實踐去摸索,去體會。所以,“喝了坦洋工夫茶,人走情常在”,靠的不應是為攀交情強說情的矯飾,而是真本領真工夫,以及一種生活的底氣。
今人喝茶,慣常會找一個安靜的地方。茶器、用水、對象,一番講究,似乎少了這些,就喝不出茶味了。但更多時候,我們都是一群心猿意馬的喝茶人。近前一串茶藝師裊娜的手勢,幾個奇趣的茶寵,絲絲升起的爐香,一段叩響心弦的旋律……喝茶,倒成了遠方的事。說到底,喝茶喝茶,用什么茶器喝,在哪里喝,并不是那么重要;田間勞作的農(nóng)人,口干舌燥之際捧起大茶甕咕嘟咕嘟地喝,跟坐在窗明幾凈的屋內(nèi)悠然小口地飲,并沒有本質(zhì)的區(qū)別。甚至極端地說,喝什么茶,用什么水,也不是那么重要。
那么,什么是重要的?我想,是不是有坐下來,喝一杯茶的心思,才是最要緊的。
街市喧鬧,人群熙攘,卻又何妨,倘若心中有茶,亦能造出一個境來。
一小撮茶葉,鐫刻著故鄉(xiāng)的印記,鋪就在一路升高的視野之中,長風為伍,雨露為伴,收藏鳥鳴與花香,也俯身接入地氣,在農(nóng)家菜地里野性狂歡,與瓜果青蔬一同拔節(jié)生長。從一杯清澈明亮的紅艷茶湯里,聽見清泉,聽見禪鐘,聽見午時蓮開了的聲音,看見佛光,看見云海,看見很久很久以前,一個下里巴人的放鴨姑娘是如何搖身變成一個天仙貌美的鴨娘皇后。
這是一方水土的蘊藏和生機,也是茶客與茶人的邂逅和情緣。
來,來巖湖茶行街,坐下來喝一杯茶。
來源:閩東日報
作者:邱靈
編輯:林宇煌
審核:劉寧芬 林珺
責任編輯:林宇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