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看前途,一定要看歷史”
——兼論“四史”學習與中國共產黨人的歷史思維和戰(zhàn)略思維
1964年,毛澤東同志會見外賓時指出:“如果要看前途,一定要看歷史。”善于從歷史的縱深處啟示現實和未來,是共產黨人戰(zhàn)略思維的一個顯著特點。重視對歷史的學習和對歷史經驗的總結與運用,善于從不斷認識和把握歷史規(guī)律中找到前進的正確方向,是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領導中國革命、建設、改革不斷取得勝利的一個重要原因。“只有正確認識歷史,才能更好開創(chuàng)未來。”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加強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fā)展史教育”。“要把學習貫徹黨的創(chuàng)新理論作為思想武裝的重中之重,同學習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貫通起來,同學習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fā)展史結合起來,同新時代我們進行偉大斗爭、建設偉大工程、推進偉大事業(yè)、實現偉大夢想的豐富實踐聯系起來”。正是希望廣大黨員、干部群眾通過學習歷史不斷增強歷史思維、戰(zhàn)略思維等思維能力,進而認清未來中國的發(fā)展方向,在順應歷史大勢、履行時代使命中充分展現和實現自身價值。
吸取歷史上得失成敗的經驗教訓
抗戰(zhàn)時期,新儒家代表人物徐復觀曾問過毛澤東這樣一個問題:如何來讀歷史?毛澤東回答:“中國史應當特別留心興亡之際,此時容易看出問題。太平時代反不容易看出。西洋史應特別留心法國大革命。”他從很早開始就非常注意中外歷史上的興亡更替和其中的歷史道理。1916年,得知“附和帝制者”被懲辦,毛澤東在致蕭子升的信中頗為感慨地寫道:“居數千年治化之下,前代成敗盛衰之跡豈少,應如何善擇,自立自處?王莽、曹操、司馬懿、拿破侖、梅特涅之徒,奈何皆不足為前車之鑒?史而有用,不至于是。”意思是說,袁世凱等人如果了解數千年來“成敗盛衰之跡”,汲取歷史教訓,就不至于重蹈覆轍了。1920年,他又與蔡和森等人說起,“有袁世凱失敗了,偏又有段祺瑞。章太炎在長沙演說,勸大家讀歷史,謂袁段等失敗均系不讀歷史之故”。顯然,毛澤東很認同章太炎的這一看法,在他眼中,沒能從歷史上的成敗中總結經驗教訓,是許多人失敗的根源所在。
1945年抗戰(zhàn)勝利后,國民黨面對大好局面,卻在短短幾年內一敗涂地,可以說也是由于沒有借鑒歷史、逆潮流而動造成的。與之相反,中國共產黨對國民黨是看得很清楚的??箲?zhàn)剛勝利時,在一次黨政干部大會上,針對大家非常關心的國民黨將會怎樣對待中國共產黨這個問題,毛澤東說:“看它的過去,就可以知道它的現在;看它的過去和現在,就可以知道它的將來。”所以,中國共產黨對國民黨發(fā)動內戰(zhàn)有充分的認識,并告誡全黨要有準備。有了準備,就能恰當地應付各種復雜的局面。“暫時放棄,不但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是必要的”,“是為了取得最后勝利,否則就不能取得最后勝利。”同時,在戰(zhàn)略安排上也遠遠優(yōu)于國民黨:不以保存地盤為目的,而以保存自己、消滅敵人有生力量為目的;爭取5年內打敗國民黨。結果,這個戰(zhàn)略目標反而提前實現了。1949年,毛澤東之所以寫下“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與他對歷史由遠及近的縱深了解和透徹分析是分不開的。
看歷史,與研究歷史一樣,要帶著問題意識去看。當革命實踐遭遇挫折的時候,當現實工作遇到問題或難題的時候,就需要看看歷史上有沒有類似情況,能不能從歷史中得到啟發(fā)。毛澤東一貫是這樣做的。1927年,大革命失敗后,毛澤東向譚震林等人講道:“李自成為什么失敗了?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沒有鞏固的根據地。”因而,他沒有去上海工作,而是去了湖南,去了江西,建立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他告誡全黨:“站在井岡山,不僅要看到江西、湖南,還要看到全中國、全世界。”毛澤東正是通過借鑒中國農民起義的歷史來探索中國革命道路,甚至縱觀未來的全中國、全世界的。從中,他領悟了這樣一個教訓,“歷史上存在過許多流寇主義的農民戰(zhàn)爭,都沒有成功”。因而一再強調根據地對我們黨和中國革命前途的重要性,中國共產黨從困境中走出來,從勝利走向勝利,特別表現為這樣一種發(fā)展路徑:由小的根據地到大的根據地,由一塊或幾塊根據地到多塊根據地,農村包圍城市,最終奪取全國政權。
毛澤東還特別注重汲取歷史上戰(zhàn)略失誤的教訓。諸葛亮的《隆中對》歷來被認為展現了非常高明的戰(zhàn)略構想,但毛澤東卻不認同,“棄荊州而就西蜀”,“其始誤于《隆中對》,千里之遙而二分兵力,其終則關羽、劉備、諸葛三分兵力,安得不敗”。本來蜀國兵力就不強,還三分而戰(zhàn),怎能不敗呢?毛澤東指出,在戰(zhàn)略上要藐視敵人,在戰(zhàn)術上要重視敵人。在他指揮的實際作戰(zhàn)中,每一次戰(zhàn)役或戰(zhàn)斗都爭取集中優(yōu)勢兵力,以數倍于敵人之兵力盡可能打有把握之仗,積小勝為大勝。不戰(zhàn)則已,戰(zhàn)則必勝,否則寧可隱忍退避一時。當然,這種戰(zhàn)略思維也與他對歷史上戰(zhàn)略智慧的汲取有關。他在《中國革命戰(zhàn)爭的戰(zhàn)略問題》中提出“戰(zhàn)略退卻”,舉了春秋時期“曹劌論戰(zhàn)”這個戰(zhàn)例,接著說,“中國戰(zhàn)史中合此原則而取勝的實例是非常之多的。楚漢成皋之戰(zhàn)、新漢昆陽之戰(zhàn)、袁曹官渡之戰(zhàn)、吳魏赤壁之戰(zhàn)、吳蜀彝陵之戰(zhàn)、秦晉淝水之戰(zhàn)等等有名的大戰(zhàn),都是雙方強弱不同,弱者先讓一步,后發(fā)制人,因而戰(zhàn)勝的”。顯然,毛澤東精心研究過這些“大戰(zhàn)”的實例,并且從中汲取經驗教訓,根據敵我實力變化靈活采取以退為進、各個擊破等戰(zhàn)略戰(zhàn)術,最終實現由小到大,由弱勝強,從勝利走向勝利。
1939年1月,毛澤東在給何干之的信中提到,“將來擬研究近代史”。事實上,那年年底,他在與幾個同志合作的《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中已對“近代史”做了研究,其中提出的中國近代史的“兩個過程”和主要矛盾,至今仍是中國近代史教科書編寫的骨架。在這一著作中,毛澤東根據中國近代歷史的演進,明確提出中國革命的前途就是“完成中國資產階級民主主義的革命,并準備在一切必要條件具備的時候把它轉變到社會主義革命的階段上去,這就是中國共產黨光榮的偉大的全部革命任務”。這亦可謂中國共產黨奪取全國政權之前最成熟的戰(zhàn)略構想和戰(zhàn)略安排,其中既有對馬克思主義的創(chuàng)新運用,又有對中國革命經驗的系統總結。
由歷史確定方位和方向
中國共產黨人不但善于由歷史看前途,而且善于從歷史規(guī)律中找到前進的正確方向和道路,這是百年大黨之所以能夠領導中國革命、建設、改革不斷取得勝利的重要原因。在抗日戰(zhàn)爭即將取得勝利的重要關頭,1945年黨的擴大的六屆七中全會通過《關于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總結了建黨以來黨的歷史及其基本經驗教訓,在回顧歷史中統一了思想。1981年,在黨成立60周年前夕,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對新中國成立以來重大歷史問題和經驗教訓作出正確結論和科學總結,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同心同德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鄧小平明確講過,“總結歷史是為了開辟未來”。學習借鑒什么樣的歷史,如何學習借鑒歷史,就會開辟什么樣的未來。他不僅看中國共產黨自身的歷史,而且看古今中外的歷史:“任何國家要發(fā)達起來,閉關自守都不可能。我們吃過這個苦頭,我們的老祖宗吃過這個苦頭。恐怕明朝明成祖時候,鄭和下西洋還算是開放的。明成祖死后,明朝逐漸衰落。以后清朝康乾時代,不能說是開放。如果從明朝中葉算起,到鴉片戰(zhàn)爭,有三百多年的閉關自守,如果從康熙算起,也有近二百年。長期閉關自守,把中國搞得貧窮落后,愚昧無知”。所以,他告誡全黨,“歷史經驗教訓說明,不開放不行”。改革開放的前途從歷史深處而來,凝聚著歷史的智慧與啟迪,由此也就不難理解,為什么鄧小平對改革開放那么堅定,并斬釘截鐵地強調“基本路線一百年不動搖”。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兩個重要歷史決議都深刻總結了過去的錯誤和教訓。知道了什么是錯的,才能明白什么是對的。正如鄧小平在改革開放啟動時曾指出,“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發(fā)展太慢也不是社會主義”,“平均主義不是社會主義,兩極分化也不是社會主義”,“沒有民主就沒有社會主義、沒有法制也沒有社會主義”,等等。也正是由于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犯過錯誤,有過曲折,鄧小平才如此告誡全黨。
戰(zhàn)略思維具有目的性、全局性、重點性和長遠性。“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不謀長遠者,不足謀一時”。既謀“全局”,又謀“長遠”,體現的就是戰(zhàn)略思維。在毛澤東看來,“沒有全局在胸,是投不下一著好棋的”;同時,對未來又要有強烈的愿望,“人類就是希望有個將來”。這實際上講的是對前途的一種信心,一種辯證的戰(zhàn)略思維。著眼于全球,著眼于未來,著眼于由小到大,著眼于由弱到強,這是中國共產黨人一直堅持的戰(zhàn)略思維。早在1917年,毛澤東就豪邁地表達了這樣的愿景:“開放胸懷融東西文明之精粹”,“樹強國之楷模”,“興神州萬代之盛世,開全球永久之太平!”
歷史就是歷史,歷史不能任意選擇,一個民族的歷史是一個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礎。在新時代,我們更要以縱深的歷史眼光來確定時代方位和未來的前途方向。2013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不論發(fā)生過什么波折和曲折,不論出現過什么苦難和困難,中華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史,中國人民近代以來170多年的斗爭史,中國共產黨90多年的奮斗史,中華人民共和國60多年的發(fā)展史,都是人民書寫的歷史。歷史總是向前發(fā)展的,我們總結和吸取歷史教訓,目的是以史為鑒、更好前進。”回看走過的路,弄清楚我們從哪兒來,才能知道往哪兒去,從而弄清楚當今所處的時代方位和所應擔負的歷史責任。歷史研究是一切社會科學的基礎,承擔著“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的使命。2019年,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歷史研究院成立,習近平總書記在賀信中指出,新時代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更加需要系統研究中國歷史和文化,更加需要深刻把握人類發(fā)展歷史規(guī)律,在對歷史的深入思考中汲取智慧、走向未來。習近平總書記也多次強調學習黨史、國史的重要性,強調“中國革命歷史是最好的營養(yǎng)劑”,“中國共產黨的歷史是一部豐富生動的教科書”。領導干部不管處在哪個層次和崗位,都應該讀點歷史,尤其要重視“四史”學習教育。通過學習“四史”,不僅可以學習和了解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形成、發(fā)展及其盛衰興旺的真實記錄,使自己的眼界和胸襟大為開闊,認識能力和精神境界大為提高,還可以不斷深化對人類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社會主義建設規(guī)律和共產黨執(zhí)政規(guī)律的認識,使自己既有宏觀的視野,又有貫通的眼光,切實提高歷史思維和戰(zhàn)略思維能力。
站在新的時代方位,懷著強烈的使命感,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黨就是要“總攬全局、協調各方”。貫通歷史和現實的聯系,就可以明了中國共產黨人以無比的勇氣和擔當帶領中國人民走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前途。如今,我們正處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時期,無論什么樣的困難與挑戰(zhàn),都不能阻礙這一偉大進程。歷史啟迪未來,中華民族如何走向偉大復興?就要牢牢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就要走歷史選擇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就要把中國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就要堅持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zhàn)略布局。站在“兩個一百年”的歷史交匯點,我們應通過“四史”學習,明了自己的時代擔當,把個人的理想追求與肩負的歷史責任緊密結合,一同去迎接輝煌燦爛的明天。
〔作者系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中共黨史教研部副主任〕
責任編輯:晴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