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棟新機場安置房明年9月竣工
本報訊(記者 張小妹)大興區(qū)新機場安置房項目是保障機場順利建設的重要工程,共136棟住宅樓,累計建設1.5萬套房屋。目前主體結構已基本完工,預計今年6月將實現全部樓座主體結構封頂,在2018年9月完成竣工驗收。
3月24日上午,北京青年報記者在位于大興區(qū)榆垡鎮(zhèn)的新機場安置房項目施工現場看到,5000余名施工人員正在進行剩余樓座主體結構施工和封頂樓座的二次結構施工工作。
新機場安置房項目主要包括榆垡、禮賢兩大組團,總建筑面積約195萬平方米,包含136棟住宅樓、地庫以及部分配套設施。其中,榆垡組團總建筑面積160萬平方米,禮賢組團總建筑面積35萬平方米,累計建設房屋1.5萬套。
安置房的設計方案在前期經過了與村民們的充分溝通,“比如戶型,根據村民的建議,我們把60%的戶型定為了兩居室,18%是一居室,22%是三居室。”北京新航城公司總經理助理王淼介紹說,“朝向方面,70%是南北通透,30%是朝南,住宅和地下車位的比例是1:1,這些設計都充分考慮了居住的舒適性。”
安置房建設實行綠色建筑二星的設計和運營標準,例如采用太陽能“集中集熱、集中儲熱、分散輔熱”方式提供居民生活熱水,讓安置百姓能夠充分享受綠色低碳、智慧生活帶來的幸福感和舒適性,同時降低生活成本。
在安置房建設過程中,低碳環(huán)保理念一直貫穿始終,比如建設下凹式綠地、下沉廣場,就是通過雨洪利用系統(tǒng)充分實現了水資源綜合利用。此外,在安置房景觀設計中還以新機場紅線內伐移樹木為原材料,通過木屑樹池、碳化木垃圾箱、碳化木座椅等的應用,實現樹木多種形式再利用。
為了留得住鄉(xiāng)愁,安置房小區(qū)內將盡可能地保留被拆遷村內有代表性的歷史文化印記,讓居民“上樓”后仍然能夠感受到濃郁的家鄉(xiāng)氛圍。北京新航城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通過訪談村民代表及民俗專家,我們在公共景觀空間打造的同時,特別關注現狀、人文關懷、自然共生的設計理念,實現拆遷村歷史文化記憶的傳承。例如在景觀打造中復原矮墻、屋檐,保留移栽原村莊點景樹,讓安置居民在新的居住區(qū)中能夠重拾祖祖輩輩生活的村莊原始記憶。”同時,考慮到村民居住的特點,安置房在建設過程中還進行了一些人性化的設計,比如設置農用車的停車位等。攝影/本報記者 汪震龍
責任編輯:葉著
(原標題:136棟新機場安置房明年9月竣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