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僑不了緣
恬靜東湖 王志凌 攝
寧德網消息(謝應華)每個人心里,都有一封寄不出的情書。給東僑這樣一座新興的城市,寫一封情書,是因為曾經的抵達。二十多年來,東僑在記憶里從來不曾走遠。她的獨特氣息沁潤人心,在許多個月華如水的夜晚,燭光搖曳般閃亮,并綻出一朵朵艷麗鮮花。
一
1989年的夏末初秋,我到寧德師范學校入學,開始在這里像候鳥一樣來來回回地學習生活了三年。
彼時斯地,街道狹促臟亂,樓房破舊低矮,還不如我的縣城。當時,學校校址在東湖塘五里亭。東湖塘,一個充滿鄉(xiāng)土氣息的名字。一切都說明這里是城區(qū)的邊緣。站在校園的走廊上,可以看見莽莽一片荒郊野地,阡陌縱橫,三兩牛羊低頭啃草,若干農民彎腰勞作。一口口圍塘坐落田中,在驕陽下閃著白光。幾條砂石土路通往附近的村莊,兩旁是疏密有致的木麻黃,順著風勢傾向一邊。更遠處則是淺海灘涂。臺風天,站在高處,及目前望,能看到金馬海堤外海水狂野不羈的奔涌,猶如千軍萬馬向著堤內不可遏制地直撲而來,使人心生驚駭。校園南面圍墻外一條煤渣小土路,雜草叢生。近在咫尺,是一壟壟密密匝匝的黑甘蔗林。西面,學校大門正對一座座低矮石屋民房,錯落無序。房前屋后充滿慵懶又活躍的生活氣息。五里亭,據說去往城區(qū)有五里遠。亭子具體在何處,不知。我來時也早已不見,長亭相送亦無可能。那段路,冷清寥落,行人車輛稀疏。內側是環(huán)城河,河邊路沿栽著一排愛脫皮的高大桉樹,河水污濁,常漂滿各色垃圾。外側有華僑的簡陋居所和寬廣連片的農田菜地。
彼時,年少懵懂,無知膚淺,不善體察身邊風土人情,我并不了解東湖塘的歷史掌故和前世今生以及華僑在此安家落戶的因緣。只是他們的膚色穿著、行為舉止以及口音話語與我們不一樣,有異國風情,讓人驚異。至今,依然記得他們穿著花衣裳,赤腳來學校里踢球的樣子;依然記得戴著草帽的華僑“阿癲”,在他開張的狗肉店門口招呼我們進店吃肉的樣子。夏天的晚上,接近城區(qū)的路邊擠滿小吃和冷飲的攤子。小吃的攤子亮昏昏的燈,一盞盞朦朦朧朧的;冷飲的攤子被一串串錯落散開的小彩燈裝點著,一閃一閃的,藍色桌椅靜靜地在橘黃的遮陽傘下,等待客人。偶爾進城回校的我,喜歡停下吃點東西,與同學聊一些不著邊際的話題,任時間悄悄飛逝。
那時,正是為賦新詩強說愁的年齡。傍晚或周末我喜歡捏本書,在校園附近的圍塘上兜兜轉轉或去更遠些的東湖閑逛。有時夜晚,翻墻而出,順著煤渣路,去金蛇頭碼頭夜游,看漁民一籮筐一籮筐上魚鮮,安撫無處安放驛動的心。有時夜了,無眠,站在教學樓高點,望前方。突突突的拖拉機聲從遠處的金蛇頭傳來,接著一道亮光越過黑壓壓的樹梢,轉瞬間平掃而過,一剎那可以看見近處防風林樹身上的白漆。回憶種種細節(jié),一部分沉潛,一部分上升,都充滿生命過程的溫度。與這些記憶相關聯的地名,彼時不叫東僑。它叫東湖塘,有著鄉(xiāng)下農人堅忍質樸的表情。
二
重新踏上這片土地,東湖塘已經有了另外一個身份——東僑經濟技術開發(fā)區(qū)。就讀的師范學校也改旗易幟為寧德高級中學。曾經的煤渣路、砂石土路、木麻黃都無影無蹤,目之所及都是通衢大道,兩旁樹木成蔭,花草遍地。高樓林立間霓虹閃爍,來往的人群、車流和欲望的面孔川流不息。星移斗轉,好像就在這一轉身、一回眸之間,竟如時光交錯,不知身在何處。
好在東湖還在,她依然是個特異的存在。我還可以找到日漸干涸的回憶。她像是一位慈祥的老者,坐在家門口,靜看滄桑變幻,不管時局如何,依舊安詳親和,甚至嘴角還帶著些許的微笑。一如她的湖水,碧綠清澈,水光瀲滟,光芒留存。曾經人跡罕至的湖岸,現在晨昏人織如潮。依湖而建的環(huán)湖棧道,像漂在湖上的兩條彩帶,將滔滔湖水染得五彩繽紛。設若找個慵懶下午,深陷沙發(fā)里遙望湖岸,讀一座城。這里一切的一切,都是和諧的,美的,自然融合的。山的肌理和城市的肌理,彼此尊重,彼此映照。而湖的溫柔擁抱,化解了山的硬和突兀,讓這幅畫面,沉靜而且溫暖。你看見,一只只鷺鳥在湖面飛翔,不時鳴叫幾聲,互相應和,仿佛一個個在水面上跳動的音符,自由自在地演奏著東湖的抒情小曲。此時,你的心跳慢下來,從一句話被帶去另一句話,越走越遠。
行走在這里,你會被她的情緒感染著,被她的魅力吸引著。暮春時節(jié),且天公作美,漫步在環(huán)湖棧道,天空飄著絲絲細雨,溫溫潤潤,潤物無聲,沁人心田。一陣陣混著清新湖水的芳香在身邊游蕩。東僑的春,仿佛在我的指尖停留??粗嗲嗑G草上那一滴雨露,品著那花瓣上的一片清新,我深深吸一口氣,心底不禁蕩漾起一片漣漪。一城幽雨,一如采采呢喃。淡淡五月天,典雅的東僑,依著細雨,如聞天籟。雨聲過處,溫潤繾綣,于這番光景里,誰都會想起一些舊事,那些丟失的會得到重新鏈接。
三
東僑,從一個人煙稀少之地蛻變成美輪美奐的現代新城,有多少的故事在這里流傳。
透過歷史的罅隙,我看到了一代又一代人在這片土地創(chuàng)造家園的力量。宋代“公仆”李澤民主持修建了此處的第一條海堤——“李公堤”,后因海嘯崩潰。此后海堤屢建屢毀。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希望一次又一次淹滅在颶風狂瀾中。至20世紀50年代,寧德人民在狂浪中圍海造地,置辦華僑農場,滄海終變桑田——造就了東湖塘。改革開放的春風吹拂,歷史的機遇重新到來。1997年,在東湖塘成立了經濟開發(fā)區(qū),人們在這里上演著創(chuàng)造新城的青春史。20多年,這里涌動的,是時尚;奔走的,是潮流。她一路走來,走出與時俱進的時代感:高架橋、高速路;火車站、長途站;城市公園、體育中心;城市公園、文化廣場;沃爾瑪商貿、萬達廣場;科技園,大學城;“獨角獸”寧德時代新能源、安發(fā)生物科技……還有全國各地各色的人才,沿著自己生命的軌跡,匯集這里,在時代的洪流中,與東僑的人們一同創(chuàng)造歷史,共同塑造東僑的城市性格。這座城市,也因為這些豐富的靈魂而生動有趣起來。打開城市之門,無需古希臘神話中的特洛伊木馬。而被她接納的人,在這里抒寫過故事的人,即便浪跡天涯,依然會對她深情回望。
東僑,這個向海要來土地的城市,這個曾經收容過那么多海外游子的地方,這個如今吸納匯聚八方人才的地方,在她的港口,在她的車站,有過多少告別,也有過多少次歸來。而歲月,總在歷史深處,向未來伸出它蒼老而有力的手,一頁一頁,寫著寄給未來的情書。
責任編輯:鄭力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