貫嶺供品:承載敬畏與追思的傳統(tǒng)文化
寧德網(wǎng)消息(黃若寒 文/圖)福鼎市貫嶺鎮(zhèn)地處閩浙交界的福鼎市北部,素有福建“北大門”之稱,與浙江的蒼南縣、泰順縣毗鄰,距福鼎市區(qū)8公里、蒼南縣26公里、距省會福州238公里、離浙江溫州76公里。
因福鼎貫嶺地處閩浙交界處與浙江泰順、蒼南、平陽相接壤的特殊地理歷史文化等關(guān)系,兩地的政府、民間在政治、經(jīng)商、文化交流頻繁,福鼎、霞浦、柘榮、浙江泰順、蒼南、平陽除了傳統(tǒng)節(jié)俗外,還擁有豐富、相同的民間信仰,民間往往在本地境內(nèi)供奉神明,逢上節(jié)日祭祀,全村全境都要做“福”,并請廚藝師制作祭祀供品(生禮)以敬請神明,還有“春”“秋”兩祭,各姓族人請廚藝師制作祭祀供品(生禮)在祠堂祭祀祖先。由于民間的祭祀習俗為傳統(tǒng)民間祭祀供品(生禮)制作技藝提供了重要的生存、發(fā)展空間和展示平臺。
南宋時期,杭州藝人紛紛遷徒浙南、閩東山區(qū),帶入不少民間藝術(shù)和生活習俗,民間祭祀供品(生禮)這種傳統(tǒng)制作技藝也被傳入。
福鼎貫嶺民間祭祀供品(生禮)傳統(tǒng)制作技藝,是貫嶺松洋村易氏傳承百年的為敬神、祭祖時所需供品(生禮)的制作工藝程序:選料—造型(插鐵枝)—定型(烹煮)—布型(裝盤)—成型(掛網(wǎng)紗油、紅<白>線、樹枝葉)。供品(生禮)選料考究,主要技藝在插鐵枝和定型,體現(xiàn)較高技藝性和藝術(shù)性。供品(生禮)的名稱起源傳說歷史典故,如《封神榜》中的“姜太公釣魚”“雷震子唐關(guān)救父”“西伯侯吐子”“陳靖姑脫胎”“筆架山”“鳳凰朝陽”等。
祭祀供品傳統(tǒng)制作技藝傳承人易會意、易會遠是從曾祖輩、祖輩、父輩(清末明初)歷經(jīng)百年傳承。其供品選料考究,制作工藝精湛,制品形象生動,制作工具鐵枝(01~10號)是從第三代易景豹傳承遺留下的,至今約七十幾年。
傳承人易會遠給筆者介紹了幾件典型民間祭祀活動供品制作工藝。如一名為“陳靖姑脫胎”的供品,該名稱起源與傳說陳靖姑有很大關(guān)系。在當?shù)叵鄠鳎幸婚L尸鬼在貫嶺為害百姓,當?shù)匕傩罩狸愭汗脽挼孟煞?、法術(shù)高明,于是向仙姑求助,可此時陳婧姑已有身孕數(shù)月,為拯救百姓,她毅然脫胎斗鬼。由于陳婧姑做法術(shù)時須將草席漂浮水面,在草席上搭臺作法。在與長尸鬼斗法中,因她身懷胎兒,心力不足,隨時可能被水淹沒。此時,忽然從草叢中闖出一群鴨子,將草席四周叼住,不讓草席下沉。斗法中,天降大雨,陳婧姑終因動了胎氣,難產(chǎn)而死。臨終前,她告訴村里百姓,為感謝鴨子的救命之恩,婦女坐月子時不要吃鴨蛋。因此,時至今日,婦女坐月子只吃雞蛋,不吃鴨蛋,也由此演變了祭祀供品“陳靖姑脫胎”。
其制作流程:先選用1~1.5公斤、體態(tài)均勻的成年鴨,按常法進行宰殺放血、退毛、去內(nèi)臟后,清洗干凈,保持整只胴體,宰殺時刀口宜小不宜大;褪毛時不要損破表皮以保持外形完整;去內(nèi)臟時不能開膛破肚,只能從肛門處挖小洞取出內(nèi)臟。接著將備好的2只鴨胴體,用鐵枝從鴨左掌底部插入,穿過鴨腿、身體、頸直至頭部,用細線把鴨右腳彎曲捆綁,后將鴨翅膀展開用竹枝、細線固定;用鐵枝從另一只鴨右腳插入依次做出。再將造型好的鴨放入裝滿熱水大鍋中,加火燙煮定型。加火燙熟過程中要用手抓住鐵枝反復(fù)翻動鴨,避勉變型。而后把煮熟定型好的鴨豎立起來,將固定翅膀、鴨腳的竹枝、細線去除,用薯或藕粉加水蒸制出一薄片(10~20mm),置于兩只鴨之間,用鴨嘴銜住,然后用紅色粉絲披掛鴨身,裝禮盤,盤內(nèi)用各種青菜或小葉樹枝點綴。一盤“陳靖姑脫胎”便制作完成。
另外,他還介紹了“姜太公釣魚”制作方法:選用1~1.5公斤品相完整豬肺1個、小肚1個、香菇1朵、生網(wǎng)紗油0.5~0.8公斤,清洗干凈。把整個豬肺、小肚放入裝滿熱水鍋中,加火煮熟,在煮過程中要保持整個豬肺、小肚個體態(tài)完整。用鐵枝從豬肺底部插入至氣管外,立起來,把氣管部分作為“頭部”,用兩棉花定在“臉部”成“眉毛”,用1片棉花定“臉下部”做成“胡子”,用2粒黑豆定成“眼部”,同時做“鼻子”“嘴”等造型。再用生網(wǎng)紗油披肩,用1根小竹枝置于“手部”,作為“釣魚魚桿”,再把小肚底部整平,放置身旁當作“魚簍”。然后用紅色粉絲披掛其身,裝禮盤,盤內(nèi)用各種青菜或小葉樹枝點綴。
制作完畢后,供品形象生動,鴨子昂首闊步、栩栩如生;而豬肺經(jīng)加工后,有眼有鼻,大腹扁扁,果然有幾分“姜太公”之風度。
多年來,易會意兄弟為浙江蒼南、平陽、泰順,和我省福鼎、柘榮、霞浦、福安、寧德、泉州、安溪等地祭祀活動制作供品。他說,過去每年人們會請十幾次,如今少了,一年偶爾做幾次,且基本集中在浙南。
他說,為了保護和傳承該項民間傳統(tǒng)工藝,他將傳下的鐵枝編號封存,另外仿制一套鐵枝,平時人們邀請時使用。同時,每年他們在家里舉行一次該工藝制作活動,以便傳承和發(fā)揚。
責任編輯:葉朝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