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建小院”讓黨員和群眾更貼心
柘榮縣英山鄉(xiāng)半嶺村立足山區(qū)農村實際打造集政策宣傳、民主議事、服務群眾于一體的黨建工作平臺,方便黨群互動交流,激活基層黨組織“神經末梢”
寧德網消息
“林鳳蘭在外打拼多年,現(xiàn)在回村流轉土地創(chuàng)辦合作社種植獼猴桃,把咱們村的產業(yè)做活了,要說誰是‘最美半嶺人’,我推薦林鳳蘭!”
“林鳳蘭把全部心血都傾注在產業(yè)發(fā)展上,她是半嶺村的好女兒,我也選她。”
9月23日晚,在柘榮縣英山鄉(xiāng)半嶺村的“黨建小院”里,黨員和群眾齊聚一堂,大家暢所欲言,對心目中的“最美半嶺人”作推薦表態(tài)。經過一個多小時的熱烈討論,村民們最終評選出最勤勞、最勵志、最孝順的“最美半嶺人”。
半嶺村“黨建小院”建在黨員林興錦經營的小賣鋪中,是村民們茶余飯后最經常聚集聊天的地方,也是村委樓之外黨員活動最頻繁的地方。它肩負的職責使命不容小覷,大事小事大家議、大家定,只有大部分人同意了,事項才能通過,“村里事”成了村民的“自家事 ”。
“黨建小院”是英山鄉(xiāng)立足山區(qū)農村實際打造集政策宣傳、民主議事、服務群眾于一體的黨建工作平臺,方便了黨群互動交流,激活了基層黨組織“神經末梢”,讓基層黨的工作更接地氣。
政策宣傳有了“傳聲筒”
“這幾年茶葉價格好,家家戶戶都受益,但隨地曬茶的情況還普遍存在,茶葉品質沒保障,公共品牌豎不起來,咱們的家庭收入就上不去。所以,鄉(xiāng)里將嚴厲打擊使用違禁農藥、噴灑除草劑、使用催芽肥以及茶青落地等行為,一經發(fā)現(xiàn)堅決依法依規(guī)處理。”在半嶺村“黨建小院”內,剛從鄉(xiāng)政府開會回來的村黨支部書記、村主任林自發(fā),給村里的茶農講解有關提高茶葉品質的政策。
半嶺村是茶葉大村,村內有1280畝高品質茶園,農戶年均茶葉收入可達5.6萬元。長期以來,由于群眾品牌意識不強,茶葉精深加工水平不高,影響和制約了茶產業(yè)的健康持續(xù)發(fā)展。村黨支部以黨建小院為政策宣傳平臺,以拉家常的方式讓群眾逐漸改變舊觀念,接受新理念,從源頭上把控茶葉品質的意識很快在群眾中樹立起來,大家互相監(jiān)督提醒,隨地曬茶的情況得到有效改善。
“黨建小院”有效搭起了黨群關系連心橋,成為農村宣傳黨的方針政策的前沿陣地,使黨委、政府有關決策部署全面及時“飛入尋常百姓家”,真正打通黨的聲音在基層傳播的“最后一公里”。
“夫妻之間鬧矛盾,沖動申請鬧離婚?;橐鰴C關先受理,三十天內可撤回……”由鄉(xiāng)司法所、扶貧辦等干部組成的“小板凳宣講隊”,每個月都會深入半嶺村“黨建小院”,以快板、三句半等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宣講《民法典》等法律法規(guī)以及支農惠農、精準扶貧、鄉(xiāng)村振興等政策,在群眾中反響熱烈。
(下轉第6版) (上接第1版)
“黨建小院”讓農村群眾能夠全面及時準確地了解政策、掌握信息,提高了基層工作的透明度,提升了群眾對村兩委的信任度,黨和群眾的紐帶系得更緊了,農村的思想陣地更穩(wěn)了。半嶺村連續(xù)20多年“零上訪”背后的秘決,就是干群的“魚水情深”、充滿活力的村民自治機制和對黨的政策方針的準確理解。
村民議事有了“發(fā)言席”
半嶺村是省級鄉(xiāng)村振興試點村,先后建成獼猴桃、林下經濟、小龍蝦、太子參和茶葉5個百畝以上農業(yè)基地,引進了房車民宿,辦起了農家樂,配套建設萌兔園、森林步道、鄉(xiāng)村小酒吧等一系列農旅設施,鄉(xiāng)村旅游迎來新的發(fā)展機遇。當前,村民都在為進一步完善村里的基礎設施建言獻策,加快建設美麗鄉(xiāng)村步伐。
“村里唯一通往鄉(xiāng)所在地的公路又遠又窄,產業(yè)發(fā)展再好也沒用,游客都不愿意來,要富起來必須先修路!”
“鄉(xiāng)里非常支持咱們村的發(fā)展,要修路,我家的地只管拿去,我一毛錢征地款也不要。”
“對!我家的地也一起拿去,要出工出力的話,叫上我!”
英山鄉(xiāng)政府把修建鄉(xiāng)所在地至半嶺村公路項目提上日程后,半嶺村的村民們聚集在“黨建小院”里商議修路事宜,大家達成共識,無論如何要把這條路修通!
村里的黨員帶頭拿出自家的田地修路,不到一個月時間,全村群眾都自發(fā)無償捐出自家的山地、農田支持修路。在全體村民的支持下,5.17公里的英半公路順利竣工通車,打通了發(fā)展大動脈。
“村里要辦個自己的茶廠!”“硬化村里到福安沙坑的公路。”“建議農家樂收購村里多余的蔬菜水果,增加村民收入。”……半嶺村“黨建小院”建成以來,共商議工程項目20余個,商討大小事項180余件,收集意見建議50余個。
村民們都習慣到“黨建小院”就村里的發(fā)展暢所欲言,心愿墻上寫滿了大家對半嶺村的期許、建議,村兩委班子圍繞群眾關切,把民主決策的“話筒”傳遞給群眾,黨員們定時到“黨建小院”同村民話家常,鼓勵大家建言獻策,收集民情民意,村內的每一項決策都來自群眾、經過群眾充分討論、及時向群眾公開,進一步提升了鄉(xiāng)村治理水平。
“到‘黨建小院’商議村里的大小事務,在半嶺村是常事。”林自發(fā)介紹,只要涉及到村里的事項,關乎群眾利益、亟待解決的事情,都會請黨員和村民共同商議,讓村民充分表達自己的意愿。
為民辦事有了“服務臺”
英山鄉(xiāng)半嶺村老人鄭阿妹今年89歲,幾個孩子都在外地打工,是典型的留守孤寡老人,身體健康狀況不佳,吃飯、理發(fā)、看病等日?,嵤鲁闪怂罾_的問題。
在“黨建小院”的一次閑聊中,林自發(fā)聽到村民在聊鄭阿妹老人的生活狀況,心里很不是滋味。他當天晚上立即組織召開會議,調查統(tǒng)計村里孤寡老人的情況,想辦法保障弱勢群眾的日常生活。很快,大家討論并通過了用“觀光望遠鏡”的收入作為孤寡老人專項生活補助、聘請理發(fā)師為老人免費上門理發(fā)等事項。最近,村里又辦起了“孝德食堂”,專門為老人們解決“吃飯難”問題。
“請大家錯峰到‘黨建小院’領取你們購買的生活用品,戴好口罩,領完馬上回家,不要聚眾聊天。”疫情防控期間,“黨建小院”成了黨員服務群眾的根據(jù)地,村民每天都會到“黨建小院”登記自己要購買的物資,由年輕黨員駕車進城跑腿代購,再運回“黨建小院”進行分發(fā)。
“‘黨建小院’以‘群眾有所呼,支部有所應;群眾有所需,支部有所為’為主旨,我們一直這樣做,如今也在努力做得更好。”林自發(fā)說,“黨建小院”拉進了黨員干部與群眾的距離,也讓群眾們感受到了暖暖的溫情。“黨建小院”不僅是疫情期間的“物資院”,更是日常村里群眾的“服務院”,群眾只要有矛盾、家庭有糾紛,到“黨建小院”內喝幾杯茶,大家?guī)椭咽抡f開了,再大的矛盾也不是事了。
英山鄉(xiāng)組織委員林陳芳感慨道:“半嶺村的‘黨建小院’雖小,但它的作用很大,相比于寬敞的會議室、活動室,‘黨建小院’更加溫情,它讓黨員干部走進群眾當中,和群眾打成了一片。”
□ 游書金 林陳芳
責任編輯:劉寧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