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国产高清自在线一区二区三区,精品国产亚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高清,欧美成人a,亚洲成人在线免费,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免费,欧美日韩亚洲国内综合网俺

首頁 新聞頻道 國內新聞

孩子“非認知能力”培養(yǎng)應成為家庭教育重心

2019-07-12 10:27 來源: 光明日報

親子關系與日常交流狀況

注:“關系”指的是“與父母的關系非常親近”;溝通1指的是“經常與我討論學校發(fā)生的事情”;溝通2指的是“經常與我討論和同學的關系”;溝通3指的是“經常與我討論和老師的關系”;溝通4指的是“經常與我討論心事或煩惱”。

不同社會階層的家庭教育狀況 (單位:%)

注:“6年”“9年”等分別指父母雙方受教育年限的最大值為6年、9年。

 光明日報

編者按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今年2月,教育部最新頒布的2019年工作要點中,將強化家庭教育作為重點問題列出,并表明要啟動家庭教育立法研究。近日,全國婦聯、教育部等九部門發(fā)布關于印發(fā)《全國家庭教育指導大綱(修訂)》的通知,新增了“家庭教育是家長和兒童共同成長的過程”等家庭教育核心理念。在社會各界熱切關注此話題的背景下,北京師范大學首都教育經濟研究院組成“北京市義務教育發(fā)展狀況調查”課題組,針對海淀區(qū)、朝陽區(qū)、豐臺區(qū)在內的40所學校,共計5638名小學四年級學生,采用分層等比整群抽樣、深度訪談、焦點討論等方式,探討家庭教育對于子女發(fā)展的影響及其機制。其中,調查樣本重點關注了流動人口的子女,因此非京籍樣本占比59.3%,農業(yè)戶口占比45.32%,均略高于北京實際情況。

  在這個任何職業(yè)都需要考證或者培訓的年代,只有家長這一“職位”可以直接“無證上崗”。作為子女的第一任老師,在培養(yǎng)孩子成才的道路上,家長應該怎么做?家庭環(huán)境的各種因素通過何種機制影響子女的發(fā)展?如何才能正確引導中國家長更好地教育子女?這些問題逐漸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

 1.家庭教育現狀愈發(fā)引起關注

調研組調查顯示,目前我國家庭教育現狀如下:

父親與子女的溝通力度小于母親。數據顯示,母親最為關注的是子女的學校生活,61.49%的學生選擇了“母親經常與我討論學校發(fā)生的事情”;46.41%學生認為“父親偶爾與我討論學校發(fā)生的事情”。相比之下,父親反而更加關注子女的心理健康狀況,40.66%的學生認為“父親經常與我討論我的心事或煩惱”,比重高于父親經常與孩子談論“學校發(fā)生的事情”“與同學的關系”或“與老師的關系”,但是仍低于55.03%的學生報告“母親經常與我討論我的心事或煩惱”。此外,88.2%的學生認為“我和媽媽的關系非常親近”,72%的學生認為“我和爸爸的關系非常親近”。由此可見,家長與子女的日常交流中不僅關注了他們在學校的表現,還包括他們的心理健康狀況。然而與母親相比,父親與小學生的溝通力度仍顯不足。

家長偏重“學業(yè)表現”,輕視“文化生活”。調查發(fā)現,父母對于小學四年級學生的學業(yè)表現尤為重視。僅有18.28%的學生報告“上個星期,父母沒有檢查我的作業(yè)”;20.21%的學生表示“上個星期,父母沒有指導我的功課”。然而在文化生活方面,26.47%的學生表示“上個月從未和父母一起參觀過博物館、動物園、科技館等場所”,25.88%的學生報告“上個月從未和父母外出看電影、演出、體育比賽等”。由此可見,大部分家長每周都參與了對子女學業(yè)的督導,而一些家長并不重視帶孩子一起參與文化活動。在教育競爭愈加激烈的今天,41.9%的小學生主動表示“希望父母更能關注我的學習情況”。

流動人口家庭的親子溝通較少。與非流動學生相比,流動學生接受到的家庭教育存在親子溝通較少、親子關系一般、父母參與較少的問題。流動人口大多是為了打工掙錢從老家來到新城市生活,在謀生的過程中不能忽視對子女的教育問題,如果受限于自身教育程度無法為孩子提供學業(yè)指導,可以將目光轉向子女的心理健康狀況,提高親子日常溝通的頻率。與之類似,非獨生子女與獨生子女相比存在較低的家庭教育質量。在二孩時代,父母應當密切關注每個孩子的情緒變化,感知他們的需求并及時做出回應。

高學歷父母檢查作業(yè)的頻次不高。如果以父母教育水平作為社會階層的劃分依據,數據顯示,社會階層越高的父母陪伴子女高頻率參加文化活動的比重越大。例如,父母雙方受教育程度最大為“大學及以上”的學生中有16.69%的人表示“上個月與父母外出看電影、演出、體育比賽的頻率為每周兩次以上”,相比之下父母雙方受教育程度最大為“小學”的學生中只有8.65%的人報告此選項。而且社會階層越高的父母和子女的關系越親近。例如,母親受教育年限為19年的學生中有92.57%的人選擇了“我和媽媽的關系非常親近”;70.40%的人表示“母親經常與我討論學校發(fā)生的事情”;62.42%的人認為“母親經常與我討論我的心事或煩惱”。

調研中發(fā)現了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受教育程度高的父母對于子女學業(yè)督導的頻率并不是最大:父母受教育年限最大值為19年的學生中有46.80%的人報告“父母幾乎每天檢查我的作業(yè)”,39.97%的人表示“父母幾乎每天指導我的功課”;相比之下,父母受教育年限最大值為12年的學生中對應的比重分別為56.71%和47.41%。也就是說,受教育程度僅為高中的家長比擁有研究生學歷的家長更看重對于子女的學業(yè)督導。

 2.“有效陪伴”利于孩子的學業(yè)發(fā)展

不同的家庭環(huán)境為子女成長提供不同的教育土壤,從而培育出各具特色、性格鮮明的孩子。那么,親子關系、父母督導等諸多與家庭環(huán)境相關的因素又會對子女的發(fā)展產生何種影響?調研組在長期研究中發(fā)現:

父母與子女的日常交流至關重要。親子溝通越頻繁、親子關系越好的“高回應”教養(yǎng)方式對于子女的學業(yè)成績起到很大促進作用。在調查中發(fā)現,“父母經常與我討論學校發(fā)生的事情”對提高子女成績具有最重要的作用;其次,“父母與我的關系越親近”“父母經常與我討論我的心事或煩惱”等因素也會促進學業(yè)成績的提高。對此,父母應當采用“高回應”的教養(yǎng)方式使其子女獲得良好的學業(yè)發(fā)展。

家長關注子女學業(yè)成績的同時還應關注其行為習慣的發(fā)展。調查結果表明“與父母的關系親近”對于阻止孩子的“打架”行為最為重要,而且還能夠減少其“逃課、遲到和早退”“罵人、說臟話”“抄襲作業(yè)、考試作弊”等不良行為。“父母經常與我討論學校發(fā)生的事情”能夠減少子女“欺負弱小同學”的現象。“父母經常與我討論我的心事或煩惱”可以有效防止孩子“罵人、說臟話”的不良現象。此外,“父母每周檢查作業(yè)的頻率”越高越能抑制子女“抄襲作業(yè)、考試作弊”現象的發(fā)生。從個體層面而言,優(yōu)秀的家庭教育有助于當代兒童身心健康成長,樹立自主學習的意識,促進良好的人際關系;從長期來看,“家風”還能帶動“國風”的提升,從而有利于提高國民的整體素質水平,形成高尚的道德修養(yǎng),構建和諧穩(wěn)定的社會。

家長參與過多一定程度上會阻礙子女學業(yè)成績的提高。具體而言,“父母每周指導功課的頻率”越高對子女語文成績的阻礙程度最大;而“父母每周檢查作業(yè)的頻率”越高對于學生語文、數學、英語成績都產生了較為消極的影響。這與現實生活中的種種現象相符,一些家長為了每天陪著子女寫作業(yè)、上補習班甚至放棄了自己的工作,即便在父母已經沒有個人時間的情況下孩子的成績還是難見成效。然而有的家長幾乎從不插手子女的功課,孩子的學習成績卻依然很好。這看似走向了教育的悖論,難道那些在子女身上耗費了大量時間和精力的家長有錯嗎?

毋庸置疑,父母參與和投入對于子女的學業(yè)發(fā)展以及行為習慣都非常重要,這意味著孩子的成長過程不能缺少家長陪伴。然而,“陪伴”和“有效陪伴”是截然不同的兩個概念,“陪伴”的時間長短甚至“陪伴”本身都不能用來衡量父母的愛。其一,陪伴是付出心力的有質量的陪同,而不是簡單地與孩子“待在一塊”卻毫無言語交流和心靈共鳴。父母應意識到親子互動的重要性并及時響應子女的需求。其二,陪伴并不代表父母過多地參與到子女的學業(yè)中。正如我們的研究結果所顯示,家長過度干預和管理孩子的學習,如檢查作業(yè)、指導功課的頻率很高,反而不利于其學業(yè)成績的提高。相比之下,調研組認為父母應當積極投入到自身建設中,通過實現自我成就,如事業(yè)更成功、社會聲望更高可為孩子創(chuàng)造更多的機會,樹立起榜樣的作用。

3.“非認知能力”搭建家庭教育和子女發(fā)展的橋梁

為什么“高回應”型的父母更有利于學生學業(yè)成績的發(fā)展?過度插手子女學習的家長究竟存在哪些教育誤區(qū)?其影響機制是什么?調研組發(fā)現,近年來新興的“非認知能力”概念連接了家庭教育與子女發(fā)展的關系,在家庭環(huán)境對于子女發(fā)展的影響過程中起著重要的“橋梁”作用。

非認知能力——不容忽視的“軟實力”

眾所周知的認知能力一般被人們界定為智商(IQ),與之對應的非認知能力指的是在學校中取得優(yōu)秀成績的基本態(tài)度、行為和策略,這一能力對于個體的學習成績、受教育程度等學業(yè)表現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與家庭資本、學校環(huán)境、教師教育等傳統的外部因素以及運用智商或學術測試來衡量的認知能力相比,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非認知能力對于學業(yè)發(fā)展的影響至關重要。被廣泛接受的非認知能力主要有“大五”人格、自我效能感、控制點、動機等。自我效能感是指對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學習目標和任務的一種自我判定。能力和努力是互補的,當一個人對自己能力不確定時,努力的程度就會下降。學習效能感高的學生充滿信心,將難題視作挑戰(zhàn),能夠主動調整自己的不良情緒。此外,控制點分為內部控制點和外部控制點。內控型是指個體認為事件的發(fā)生取決于其自身能力和行動的程度。外控型的個體認為事件的發(fā)生取決于運氣、機遇或命運等個人以外的因素。當個體感知自身的控制程度較高時,會更加努力,付諸行動,設置更具有挑戰(zhàn)性的目標,更易于成功。

基于“北京市義務教育發(fā)展狀況調查”的研究結果表明,“某些孩子生來就很幸運”“不要花費太多時間去努力,因為事情永遠不會證明是管用的”等外控型兒童不利于提高學生的學業(yè)成績。其次,具備“我能帶領伙伴們一起活動”等人際交往能力、“我遵守集體活動的規(guī)則”等學校適應力對于提高各科學業(yè)成績也有相當重要的作用。具備“我能像大多數人一樣把事情做好”“整體來看,我對自己是滿意的”等自我效能可以顯著提高數學成績和英語成績。具備“我能帶領伙伴們一起活動”等領導力能夠顯著促進學生數學成績的提高。具備“在學校里,一有機會我就和同學一起做事情”“我能與其他同學分享物品”等合作力有助于學生英語成績的提升。

調研組指出,這些非認知能力對于行為習慣也有極大的促進作用。在調查中發(fā)現,具備自控力的學生存在不良行為習慣的可能性更低。具備自我效能的學生“罵人、說臟話”“打架”“抄襲作業(yè)、考試作弊”的可能性更低。具備領導力的學生基本不會發(fā)生“逃課、遲到和早退”“罵人、說臟話”“打架”等現象。

非認知能力的培養(yǎng)是家庭教育影響子女發(fā)展的主要路徑

調研組根據數據分析發(fā)現:良好的親子溝通及關系有利于培養(yǎng)子女的非認知能力,使其在學業(yè)中擁有較強的自控力、自信心和適應力等,而這些能力的增加又將作用于學業(yè)成績的提高以及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高回應”的家長通過培養(yǎng)子女這一能力從而促進了他們的個人發(fā)展。親子溝通和親子關系對于子女的非認知能力具有顯著正向影響。具體而言,“父母與子女的關系越親近”“父母與子女經常討論學校發(fā)生的事情”有助于提高子女的自控點、人際交往能力和自我效能感。

另一方面,檢查作業(yè)或指導功課會使得子女難以養(yǎng)成獨立思考與主動學習的習慣,不利于培養(yǎng)子女通過自我努力、反思完成一件事情的能力,也不會提高子女通過自己克服問題、解決困難獲得成功的自我效能感的提高。

此外,研究發(fā)現兒童時期獲得的非認知能力具有較強的可塑性,不僅可以通過后期培養(yǎng)來提升,還能夠促進青少年時期認知能力的發(fā)展以及成年時期勞動力市場的表現。與認知能力相比,父母投入成本來發(fā)展子女的非認知能力將更加有效,既可以促進子女學業(yè)成績的提高,長期中還有利于他們的職業(yè)選擇以及獲取更高的收入。

4.家庭教育應以“非認知能力”的培養(yǎng)為核心

非認知能力作為家庭教育促進子女發(fā)展的重要機制,應借助社會、學校、教師和家庭的力量共同培養(yǎng),使學生不僅能取得學業(yè)成績的進步,還包括因非認知能力的提升而帶來的其他有益影響。對此,調研組認為應借助多方力量配合家長采取科學有效的措施改進教育投資策略,共同促進學生非認知能力的發(fā)展——與其報名多個課外補習班,不如培養(yǎng)一項興趣特長。具體建議如下:

——家長需進一步優(yōu)化家庭教育投資策略。家長需要結合孩子的性格特點以及自身意愿對其進行興趣定位,在廣泛的興趣特長中,例如閱讀寫作、聲樂樂器、體育活動等,至少選擇一項來長期培養(yǎng),通過此種方式提高子女的意志力、自信心、創(chuàng)造力等諸多非認知能力,讓孩子學會堅持,感受到成長與榮譽,提高自我效能感。

——家長課堂需重視非認知能力的培養(yǎng)。當前亟須讓父母學習非認知能力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培養(yǎng)的相關知識。非認知能力形成存在敏感期和關鍵期,一個時期能力的形成可以增加下一時期能力的獲取。父母應合理而有效地分配時間和資源投資子女該能力的培養(yǎng),提高子女自控意識,即成功來自自身的努力與行動。

——學校應配備專業(yè)的興趣規(guī)劃導師。如果一些家長并不明確究竟哪種興趣愛好最適合自己的孩子,就容易引發(fā)盲目從眾的心理,連續(xù)為子女報名多個興趣班,反而產生拔苗助長的消極影響。因此,建議對中小學學生進行科學的興趣測評,科學地挖掘青少年自身優(yōu)勢,提高孩子們對自我能力的認知和探索。

(作者:北京師范大學學業(yè)規(guī)劃研究中心課題組 課題組成員:楊娟、趙心慧

責任編輯:劉寧芬





返回首頁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
寧德網簡介 版權聲明 聯系我們 加入我們

寧德網 版權所有,未經寧德網書面特別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3512014001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證號:1309374

廣告聯系:0593-2831322 職業(yè)道德監(jiān)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新聞熱線:0593-2876799

寧德市新媒體網絡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寧德市蕉城區(qū)蕉城北路15號閩東日報社三樓

閩ICP備09016467號-17 網絡舉報監(jiān)督專區(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