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橋之鄉(xiāng):壽寧
寧德網消息 壽寧地處閩浙邊界,素有“兩省門戶,五縣通衢”之稱。明代著名通俗文學家馮夢龍曾在壽寧任知縣,著有《壽寧待志》一書,記錄了壽寧的政文概貌人文風情。坐擁數條出省交通要道的山城壽寧,在文學家筆下留下了不少傳奇,其中廊橋大多扮演著重要角色。廊橋,讓這方山水獨具風格、底蘊深厚,增添了厚重的文化色彩;廊橋,濃縮了千百年的鄉(xiāng)土文化發(fā)展史,為壽寧贏得“世界貫木拱廊橋之鄉(xiāng)”的盛譽。走進壽寧,就如同走進世界木拱廊橋天然博物館,讓人在跨越時空的感嘆中發(fā)現無數驚奇———
珍稀的文化遺產
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木拱廊橋,也稱虹橋,專家在學術研究中叫做“木拱廊橋”,人們曾經以為此類橋梁早已絕跡。令學術界無比欣喜的是,自北宋覆亡后與干涸淤死的汴河河道一起被歷史的塵埃湮滅了的虹橋及其技藝,900多年后卻在福建東北部的壽寧山區(qū)被大量發(fā)現。這里的木拱廊橋,雖然外型與《清明上河圖》中的虹橋不完全相同,橋上有“屋”,如橋似厝。但結構相似,技術相同,在數量、技藝、文史資料等諸多方面均在全國廊橋中獨占鰲頭,擁有眾多木拱廊橋的壽寧就是一座不加雕琢的木拱廊橋天然博物館。
已被人們稱為橋梁史上活化石的木拱廊橋,是中國傳統(tǒng)木構橋梁中技術含量最高的一種。2004年橋梁權威專家唐寰澄教授專程到壽寧進行考察,并走訪了建造廊橋的工匠鄭多金,對壽寧廊橋給予了高度評價和關注。他在所著的《中國科學技術史·橋梁卷》中稱:“可以說是世界橋梁史上絕無僅有的一個品類”。著名鄉(xiāng)土建筑專家、清華大學陳志華教授認為,木拱廊橋有幾百年的歷史,獨特的結構,作為世界文化遺產應該是沒有問題的。南京大學建筑系教授趙辰考察后,稱木拱廊橋為山地人居文化遺產,并制作橋模型參加’2002上海雙年展。
位于縣城區(qū)的“國保”廊橋登云橋
悠久的傳承歷史
令人費解的是,木拱橋沒有柱腳支撐而其結構不用釘子,也不用鉚,完全靠它自己本身的強度、摩擦力和直徑的大小、所成的角度、水平的距離等形成,承受載重量卻不坍塌。壽寧的木拱廊橋工藝回答了這個問題。目前國內尚健在能獨立主持建造大拱跨貫木拱廊橋的唯一主墨橋匠,就是壽寧的鄭多金老橋匠。
現年已八十高齡的鄭多金是廊橋工匠的第六代傳人。歷史可以追溯到壽寧小東村造橋工匠徐元良于清咸豐七年(1857)造浙江省泰順縣薛宅橋起,當時徐元良傳至第四代曾孫徐澤長,技藝已卓絕非凡,在閩浙兩地承建了不少廊橋,也帶了很多學徒,其中唯有隔鄰的東山樓村人、表弟鄭惠福(鄭多金父)可獨擋一面,且為人憨厚,做藝踏實,遂將技藝傳授給鄭惠福。從此,鄭惠福就正式成為構建貫木拱廊橋的第五代傳人?;莞煾涤H手構建的民房有86棟、廊橋11座。不論建屋造橋,因其繩墨準確、架構規(guī)矩、手藝精湛而名聞遐邇,足跡遍布閩東浙南各鄉(xiāng)村,因而其長子鄭多金年輕時就隨其父參建民房和廊橋,得到了父親的真?zhèn)?,?967年獨自主持建造了本縣下黨鄉(xiāng)楊溪頭廊橋。
近年來鄭多金和胞弟正在壽寧縣因電站建設需異地搬遷的長瀨溪廊橋、張坑廊橋的重建工地上忙碌著。他希望在有生之年,能從實踐中讓胞弟領悟真諦精通此藝而成為建造廊橋的第七代傳人。
全國木拱廊橋中單拱跨度最大的下黨鸞峰橋
奇特的民俗內涵
事實上,在壽寧鄉(xiāng)間,廊橋已遠遠地超出了純粹作為橋的功能了,它其實結合了橋、亭、廟等建筑的功用。除了官方所建的紅軍橋及楊梅州橋文革期間神龕被毀外都設有神龕,供奉的神像很廣泛,有觀世音菩薩,也有關帝爺、文昌帝和財神爺趙公明,還有一些是只有當地人才知道的神明,比如黃三相公、馬仙等,喜佛者敬佛,喜神者敬神。
每年的正月是祭祀最隆重的時候,每當這時,鄉(xiāng)民們從四面八方匯聚到橋上,依次進行祭祀,擺上一整只豬頭,奉供茶、酒,添幾盤菜肴,上幾炷香,磕頭作揖禱告祈福。虔誠的鄉(xiāng)民既禱告廊橋的平安,又祈求來年的風調雨順,合家團圓如意。平時,每月的初一、十五也常有人行祀。在都市人眼中,這樣的祭祀場景可能讓很多人感到驚奇,但鄉(xiāng)民對神靈的崇拜如同對鄉(xiāng)間習俗的依戀,已成為他們平淡生活的一部分。
紅軍橋底拱
和諧的溝通載體
壽寧山區(qū)的廊橋實為橋與屋緊密結合的建筑,橋上的廊屋既可以保護橋體的木結構不受侵蝕,又可為路人提供避風遮雨、避暑納涼、歇腳停擔之所,甚至成為人們交流信息、易換物資的肄市,它的交通功能和人情味已經密不可分地結合在了一起。
廊橋上的廊屋里,有著許多人性化的設計,諸如木板床榻、板凳及橋旁泉水臺等,就使路過廊橋的人有一個很好的歇息之處,人們在這里可以休息、交流、交易、娛樂。甚至于遠方的商人可以把廊橋當一回驛站。隨著時間的流轉,廊橋的功能還在悄悄地發(fā)生著變化。如今,它不僅僅是人們交通的工具,還是人們生活中休閑的好去處。夜幕降臨,一些情侶來此約會,在這里留下了人生中許多美好的追憶。在廊屋里打牌、看戲、聊天更是當地人的一種時尚,使得壽寧人的生活因為廊橋的存在而越發(fā)精彩起來。
責任編輯:葉朝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