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幾何時,我們忘了做人?
寧德時評(姜五六)雞年春節(jié),母親因心臟病住進醫(yī)院,病房里躺著五六名患者。陪護的家屬和前來探望的親朋往來其間,加之國人天生的大嗓門,病房儼然成了鬧市,雞犬不寧。
都說“同病相憐”,尤其是心臟病患者,更需要一個相對寧靜舒心的治療環(huán)境,可我卻看到有些人在人為地制造緊張氣氛,相互傷害著。
母親對面4號病床躺著的同樣是一位老母親,看上去很有福氣,六七個子女圍在床前,有說有笑;與她臨近5號床的耄耋婦人病情嚴(yán)重,奄奄一息,需要馬上做心臟搭橋手術(shù),手術(shù)危險兼之費用昂貴,家境拮據(jù)的女兒常常倚窗抹淚。
一天中午,4床的六七個子女眉飛色舞地回顧昨晚的麻將戰(zhàn)績,家母被吵后心煩意亂,呼吸急促。我趕緊走到他們跟前,禮貌地做了一個停止喧嘩的手勢,并讓他們小點聲。對方這才稍稍降低聲調(diào),但談笑依舊。5床的男家屬忍不住抱怨道:“你們不要說了行不行!心臟病人受不了吵鬧。”此時,男人們大多不敢吱聲了,但40多歲的女兒強詞奪理:“這么小聲說話還得罪人?我母親也是心臟病。你們平日大聲喊叫,我們也沒講什么……”
兩天后,終于有機會換到雙人房,病友是一位即將出院的少婦。我們搬進后便熱情跟她及陪護的年青男女問好,說話輕聲細(xì)語,并盡量不打擾影響人家。善意立即得到回報,病友說,自己白天在醫(yī)院掛瓶,晚上回家,父親可以睡她的床鋪,只要不使用她的被子就可以了。
前后兩次經(jīng)歷印證了老祖宗的智慧:“各相責(zé),天翻地覆;各自責(zé),天清地寧。”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將心比心,和諧安寧”。
有專家說,現(xiàn)代人自私、任性、傲慢、浮躁,主要是熟人社會進入陌生人社會導(dǎo)致的,因為陌生,所以互不信任、我行我素。以我的經(jīng)驗看,此話頂多只對一半?,F(xiàn)代人所表現(xiàn)出來的種種之怪現(xiàn)象,根源是人文教育的缺失,文雅的表達是國人丟了“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的倫理道德,說難聽一點就是缺乏家教之后不懂得做人了。
我們回頭看看4號床的那名陪護其母的“女強人”,不僅傲慢無禮、目中無人,而且斤斤計較、以眼還眼,但在慈母跟前,她的身份從來都是“為人子”,可我們注意到從六七名成年兄弟姐妹的大呼小叫,到她發(fā)威使性子,母親至始至終一言不發(fā)。女兒的戾氣與老母的沉默,讓人頗有刺痛感,也使我們無不遺憾地得出結(jié)論:大概有什么樣的母親,便有什么樣的子女吧。
史學(xué)大家錢穆說,西方的宗教為上帝教,中國的宗教則為“人心教”或“良心教”,中國人做事以良心為出發(fā)點。我亦常試圖引用古圣先賢的話自覺覺他,養(yǎng)不教,父母過。父母是孩子的首任老師,言傳身教影響孩子的一生,最成功的父母,莫過于讓孩子學(xué)會做人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