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国产高清自在线一区二区三区,精品国产亚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高清,欧美成人a,亚洲成人在线免费,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免费,欧美日韩亚洲国内综合网俺

首頁 新聞頻道 寧德新聞

閩東之光|李堯卿,一個不該被寧德人遺忘的知縣

2025-01-12 17:56 來源:閩東日報

 

  2024年12月8日下午,筆者朋友王君守銘從廣州發(fā)來微信,此時他正與一位姓李的老先生在一起吃飯,李老先生聊起他的祖上李堯卿,曾任寧德知縣,由于守銘兄為壽寧人,因此想了解寧德是否有與他祖上相關(guān)的歷史遺存。令人遺憾的是,除了地方志中的記載,已經(jīng)找不到任何遺物,就連李堯卿這個名字對大部分人來說也是陌生的。

  回想2022年2月,筆者在《老福寧》發(fā)表了《林時芳,一個人和一座城的故事》,在查找林時芳資料的時候,發(fā)現(xiàn)他的前一任知縣李堯卿資料更多,而且事跡更感人,當(dāng)時著手準(zhǔn)備寫一篇關(guān)于李堯卿的文章,還特地讓小姨夫從深圳跑到廣州李堯卿家鄉(xiāng),拍回來幾張照片。諸多因素影響,一直沒有動筆,后來也就不了了之。即將過去三年時間,或許是李公在天有靈,通過后人點撥提醒,使筆者重新動筆,翻閱史料,反復(fù)揣摩,還原那段真實的歷史。

 

民國《水門李氏族譜》中的李堯卿畫像(李肇倫、李肇琪提供)

 

  李堯卿,字唐憑,別號太華(一作泰華,太泰通假)。廣東廣州府番禺縣隔山村(今廣東廣州市番禺區(qū)化龍鎮(zhèn)水門村)人。自幼好學(xué),卓犖有大志,事父母以孝聞。執(zhí)親之喪,悲痛到七天不進水漿,守孝三年喪服不離身。當(dāng)時的廣東提學(xué)副使魏校對他非常器重,也就在這一時期李堯卿考取了秀才。

  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八月,李堯卿登鄉(xiāng)試倫文榜舉人。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授寧德知縣。

  初入仕途的李堯卿,就好比當(dāng)年陸游初任寧德主簿,鋒芒乍露,壯志滿懷,可誰會想到,這里既是他宦途的起點,也將成為他的終點。

  明代的寧德,屬“下邑”,人口不足3萬,地瘠民貧。李堯卿到任之初,就發(fā)現(xiàn)地方漁業(yè)資源多被外來的“客戶”所包攬,“主戶”反而得不到實惠,地方矛盾日益尖銳。針對這一情況,李堯卿發(fā)布告示穩(wěn)定民心,而后殺雞儆猴,懲治了一批不法之徒,使“主戶”“客戶”利益均沾,地方得以肅靜。

  比起當(dāng)時讓人頭疼的倭亂,漁業(yè)矛盾真算不上大事。

  明世宗在位的時間里,特別是嘉靖三十一年到三十六年,正是東南沿海倭亂最為猖獗的時期。發(fā)生在寧德縣的倭寇犯境事件,包括嘉靖四十年(1561年)寧德城陷在內(nèi),共達六次,其中四次都很倒霉地發(fā)生在李堯卿任上。

  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數(shù)百倭寇從南邊的羅源縣而來,直抵縣城北門,見有防備,燒毀了山西按察使陳寓的府第,揚長而去。

  這是第一次。

  第二次是在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三月,倭寇數(shù)百人自西北邊的古田縣入境,與官兵相遇于石壁嶺大道。螻蟻之師遇上虎狼之輩,結(jié)果官兵大敗,備倭指揮使劉炌、參將王月被殺,虎狼之輩改走水路,由漳灣奪商、民船出海而去。

  面對倭寇一次又一次的侵擾,李堯卿吸取教訓(xùn),避免正面交鋒,并堅壁清野,加固防御設(shè)施,在此后的三年時間里,倭寇知道寧德縣不是好吃的果子,不敢犯境,百姓賴以安寧。

  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春,李堯卿三年知縣任滿,本當(dāng)升遷,因為特殊時期破例留任。三月底,巡按御史樊獻科駐節(jié)建寧府,考察地方官員政績,李堯卿奉命前往。城內(nèi)居民失去主心骨,怕倭寇趁機來攻,惶惶不可終日,膽小的早就收拾細軟逃到鄉(xiāng)下躲避。暫時代理縣務(wù)的主簿眼見穩(wěn)不住局面,攜帶印信趕往閩北,面見樊巡按,李堯卿得以返還。經(jīng)過三天三夜的日夜兼程,于四月初五日深夜抵達寧德縣城。

  李堯卿顧不上休息,分派壯丁加強防守,民心得以安定。四月初九日,得悉消息的倭寇抵達城下,見城頭旌旗招展,方知有備,只得悻悻退去。

  倭寇的第三次攻城,仍舊以失敗告終。

  對于倭寇的這一次攻城,萬歷、乾隆兩版《寧德縣志》俱無記載,倒是同治版《番禺縣志》卷四十《列傳九·李堯卿傳》引《李氏家傳》有比較詳細的描述:

  “初九日,賊至。憚其聲,不敢攻。十一日、十三日,連遇賊,皆不攻。問守者:‘官何人?’曰:‘廣東。’賊曰:‘廣東人清正,我不攻。向賢令君借路耳。’先后去。時城內(nèi)守御,勢甚壯而兵實寡,不足制賊,故不追賊,乃邐迤吹簫而行。語陷賊者曰:‘寧德城多衣大紅,是何統(tǒng)兵官。’又曰:‘云霧蒙蒙,兵士甚眾。’時本春晴,賊顧見之如此,以為神助。”

  以上情節(jié)涉及神鬼,頗覺荒誕,似不可信。至于倭寇所言“廣東人清正”“多衣大紅”“兵士甚眾”等語,應(yīng)是不具備攻城機會以后的借口。

  另據(jù)《李氏家傳》、何維柏《忠烈李太華死事傳》記載,這次倭寇攻城過程中,李堯卿設(shè)埋伏擒敵十余人,巡按御史樊獻科上奏朝廷為之請功。

  嘉靖四十年(1561年)春二月,倭寇千余人由日本長崎揚帆而至,泊于六都云淡門(今八都鎮(zhèn)云淡村),燒殺掠奪,并囤聚島上,為長久計。狼顧虎視,覬覦著寧德縣城這塊肥肉。

  同年八月,經(jīng)過半年的準(zhǔn)備,倭寇從云淡島出發(fā),由水路攻打縣城東門,李堯卿見來勢洶洶,與參將王夢麒達成一致,堅壁不戰(zhàn),倭賊失利返回老巢。

  就在雙方交鋒進入白熱化之際,李堯卿留任時間將滿,以屢立戰(zhàn)功,升浙江處州府同知,只是正式任命還未下達。有人私下議論,以嘲笑的口氣認定李堯卿必走。于是下屬私下打探,得到的卻是李堯卿正色的回答:“任命書還沒有下達,我目前還是寧德知縣。況且這時候走了,誰又愿意來接任呢?”

  李堯卿的兩次留任,大大鼓舞了士氣。為了打好這場持久戰(zhàn),他組織義兵,日夜操練,培養(yǎng)出魏、鐘等姓的四百多名驍勇之士,成為守城的主干力量。

  云淡島上的敵人也在加班加點打造攻城器具,部署著下一場的侵略計劃。

 

嘉靖辛酉倭亂前的寧德縣城圖

 

  時間一天天過去,形勢發(fā)生了不利于我方的變化,一場慘絕人寰的屠殺即將在寧德這座古老縣城上演。

  嘉靖四十年(1561年)十月二十日,漲潮時分,倭寇率眾千余人,駕小船百余艘,對寧德縣城進行了猛烈進攻。船只密聚于城外東、南門碼頭,布置了三部“云車”(即樓車,古代戰(zhàn)車的一種。一般在車上高高地豎一個望樓,可以偵查,也可以射箭攻城。)作為前隊,直接攻打軍事力量最為薄弱的南門“清晏門”,一時間“炮如雨集”,戰(zhàn)斗就此展開。

  面對這種情況,李堯卿與參將王夢麒仿效古人,“歃血盟眾”,誓與城池共存亡。“忠義所激,士卒莫不思奮”,擊退了倭寇一波又一波的進攻。當(dāng)時有一小撮敵寇通過云車爬上城樓,李堯卿持刀猛砍,力斃六七人,鮮血飛濺,把鎧甲都染紅了。有人主張?zhí)颖?,李堯卿怕動搖了軍心,就地斬首。義兵林應(yīng)桂、孫文璘、孫文達相繼戰(zhàn)死,百戶汪貞、白麟并部兵狼狽而逃。經(jīng)過三天三夜的頑強抵抗,城內(nèi)已無可戰(zhàn)之兵,援兵又遲遲不至,二十二日深夜,颶風(fēng)大作,藥焰漫城,倭寇攻破清晏門,縣城瞬間淪為人間地獄。

  后人把這次歷史事件稱為“辛酉倭變”。

  “辛酉倭變”是寧德歷史上最為慘痛與恥辱的一次事件,我們可以從乾隆版《寧德縣志》中感受到它的殘酷:

  “民兵獨御三晝夜,被傷者多。城中銃藥發(fā)火自燒。二十二日城陷,知縣李堯卿、參將王夢麒、訓(xùn)導(dǎo)孫商偉俱死之,男、婦被戮及赴水死者無算。賊屯于城九日乃去,官舍民居及庫藏案卷舊家法物載籍悉為灰燼。十二月,倭賊復(fù)來縣,焚燒余屋,署印照磨屠大貞被執(zhí),院道以五百金贖之并其印信。邑人多以金贖子女。是年大疫。……計自丙辰迄癸亥,城郭鄉(xiāng)村為荒墟者將十年,古今一大變也。”

  按照乾隆版《寧德縣志》的說法,寧德城陷是因為“(李)堯卿藐視倭賊,竟不申請救援”,在軍事部署中出現(xiàn)嚴重失誤,撤城西廣福嶺伏兵,敦促參將馮鎮(zhèn)率部兩千人返回省城。

  事實果真如此嗎?

  嘉靖四十年(1561年)八月敵退之后,參將王夢麒率兵四千駐扎于縣城西北的廣福嶺(今蕉北街道茶亭下一帶),這里與北面的天王嶺剛好形成一個隘口,第一次、第二次倭寇的攻城,走的是陸路,這里是必經(jīng)之地,伏兵于此,既方便殲敵,又與縣城形成掎角之勢,縣城有難,伏兵可以下山攻打敵人后路。

  這樣的安排,與當(dāng)年陳宮在下邳,勸說呂布出城防守一個道理,李堯卿做事謹慎,不會“發(fā)昏章第十一”,做出如此不明智的選擇,究其原因,與后面馮鎮(zhèn)撤兵有關(guān)。

  馮鎮(zhèn)撤兵,是因為倭寇攻打省城,巡撫劉燾緊急召回,并不是出于李堯卿的主意,再說一個知縣也沒有這么大能耐。雖然乾隆縣志記載是廣福嶺撤兵在前,馮鎮(zhèn)撤兵在后,但筆者認為廣福嶺撤兵的時間,應(yīng)該與馮鎮(zhèn)撤兵同在十月,這時候馮鎮(zhèn)已經(jīng)接到命令,做好撤軍準(zhǔn)備。不僅如此,劉燾還雪上加霜,抽走了四百名義兵。情急之下,李堯卿只能調(diào)回王夢麒的四千人馬,畢竟保住城池才是上上之策。

  有著福安縣、福寧州城的前車之鑒,李堯卿的這種做法可謂明智之舉。

 

道光刊本《廣東通志》卷二百八十·列傳十三中的李堯卿傳

 

  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三月,倭寇大舉攻打福寧州城,軍民誓死守衛(wèi),大戰(zhàn)七晝夜,敵人被迫退兵,僥幸逃過一劫。

  四月,一伙倭寇攻打福安縣城,建寧衛(wèi)駐兵輕敵麻痹,認為小股力量不足為懼,全隊撤離(也可能是有意為之),慌亂驚懼的知縣李尚德緊急召集民兵,倉促應(yīng)戰(zhàn),結(jié)局可想而知,福安縣城兩天內(nèi)就被攻破了。

  值得一提的是,明代的軍隊機構(gòu)和軍職異常混亂,軍隊中有各級指揮使、千戶、百戶、總旗,還有參將、守備、游擊、佐擊等職位,還有總督、總兵、監(jiān)軍等等,給人的感覺除了雜就是亂,明初各系統(tǒng)各司其職,還算穩(wěn)固,自英宗“土木堡之變”后,作為主力軍的京師三大營精銳被消耗殆盡,各省對付內(nèi)亂及邊關(guān)戰(zhàn)爭,絕大部分都由世襲的衛(wèi)所軍及新建軍隊組成,戰(zhàn)斗力極差。到了嘉靖后期,朝廷及地方更加腐敗,國庫空虛,糧餉不濟,倭寇又都是亡命之徒,單兵作戰(zhàn)能力極強,一旦戰(zhàn)爭爆發(fā),官兵就只能是混亂且被挨打的份兒。

  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三月,寧德石壁嶺之戰(zhàn)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當(dāng)時倭寇僅有百余人,就能將備倭指揮使劉炌、參將王月的數(shù)千正規(guī)軍打得落花流水,潰不成軍。

  王夢麒原本是福建都司署都指揮僉事,并代理福建行都司事,就因為石壁嶺之戰(zhàn)失利,受到處罰,改任參將。

  官兵的無能,成為李堯卿組織義兵的主要因素,后來的事實也證明抗倭取得勝利離不開義兵,為此我們不得不佩服李堯卿的過人之處。

 

廣州番禺區(qū)水門村龍溪李公祠 羅俊雄 攝

 

 

  寧德城陷、知縣被殺的消息很快傳到了北京城,朝野震動,嘉靖皇帝龍顏大怒。情急之下,巡撫劉燾只能把責(zé)任一股腦兒推給了死去的李堯卿。

  反正死人不會說話。

  但是紙里終究包不住火,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二月,針對寧德城陷一事,巡按福建御史李廷龍給世宗皇帝上了一道折子,參劾劉燾、指揮使張銓等人失事之罪。福建剿倭不利,劉燾早在幾個月前就受到處分,被降職為山東右參政。世宗隨即下旨逮捕指揮使張銓,并追贈王夢麒為都督同知,蔭一子為指揮僉事,世襲罔替。追贈李堯卿為太仆寺寺丞(一作府通判),春秋祭祀,并蔭子翁齡為國子生。

  嘉靖后期,東南沿海倭患,西北俺答寇邊,“南倭北虜”成為明朝兩大外患。連年用兵,導(dǎo)致國家財政困難,民不聊生,再加上明世宗昏庸無道,用人不善,導(dǎo)致官兵征剿不力,倭寇沖州過府,如入無人之境。在這種背景下,朝廷為了維護自己的高大形象,官員為了保住頭上的烏紗帽,互相推脫,導(dǎo)致一些像李堯卿這樣的無辜者淪為“背鍋俠”。

  倭寇屠城九天后退去,義兵找到了李堯卿的尸首,哀痛之余,以皮革裹歸,地方官員為之收殮。就在明世宗給李堯卿平反這一年的夏天,棺木運回廣州老家,城中百姓哀惋不已,地方官紳紛紛前往祭奠,并隆重安葬于府城白云鳳凰山下。李堯卿門人增城舉人劉維嵩(后登進士,官至大理寺評事)親撰行狀,曾任福建巡撫的南海人何維柏(后官至南京禮部尚書)不僅寫下祭文,還撰寫《忠烈太華李君死事傳》,對其壯烈殉國的事跡大加頌揚。南海進士慈溪縣知縣霍與瑕(禮部尚書霍韜次子)、同縣舉人順天府尹黎瞻(“嶺南前三家”之一黎遂球曾祖)、舉人應(yīng)天府通判龐嵩(王守仁弟子)皆有悼詩。

  在后來的日子里,李堯卿還被入祀廣州府鄉(xiāng)賢祠、番禺縣鄉(xiāng)賢祠、忠義孝弟祠。萬歷五年(1577年)二月,明神宗追念李堯卿功績,補蔭其孫邦楨為國子生,備極哀榮。

  在寧德,作為寧德縣歷史上唯一一位守城戰(zhàn)死的縣級行政長官,李堯卿似乎沒能享受與老家同等的待遇。本縣名宦祠內(nèi)并沒有李堯卿的位置,只是象征性地列入州、縣志之《名宦》。接任知縣林時芳重建城池之后,地方人士感于李堯卿的守土之功,在縣城北門城隍廟之左建忠烈祠,祀李堯卿、孫商偉、王夢麒三人于其中,規(guī)模不大,官方也并不重視。到了萬歷十七年(1589年),知縣舒應(yīng)元蒞任,距離修祠不到三十年,他看到的卻是一番衰敗的景象,“本祠宇二重,止頓柱掩瓦,而枋壁牌位俱缺,圍垣傾頹,乃為居民種茹之所。”墻倒屋塌,牌位不知去向,已經(jīng)淪為百姓種菜的場地。舒應(yīng)元將忠烈祠改作義倉,李、孫、王三公則附祀于縣衙左旁的功德祠(戚公祠),以示“與難平寇其事一也”。

  萬歷十九年(1591年),舒應(yīng)元聘請邑人陳琯重修《寧德縣志》,陳琯是“辛酉倭亂”的親歷者,還曾被擄至橫嶼,飽受屈辱,他在第四卷《名宦》中對李堯卿的遭遇深表同情,并做出了公允的評價:

  “不幸倭變,失陷城池,非其罪也。蓋城既單弱,又無外援之兵,雖墨子守?zé)o術(shù)。勢窮力盡乃至破亡,以身死之,是亦得正而斃,于義固無愧也。”

  李堯卿的守城死節(jié),大義凜然,天地尚為之變色,其間還發(fā)生了兩件頗為巧合的事情,特予羅列,作為文章的結(jié)尾。

 

明何維柏《天山草堂存稿·祭太華李太仆文》

 

  何維柏《忠烈李太華死事傳》媲美李堯卿為唐代堅守睢陽的名將張巡、許遠,黎瞻的悼詩中也出現(xiàn)“千秋萬歲名,可以并張許”,很巧就在李堯卿殉節(jié)的南城門附近,就有一座東平王廟,供奉張、許二烈士。而張巡的香火,又是在元季由李堯卿老家廣東帶回來的。

  在倭寇擾閩的這一時期,先后有兩位知縣殉國,除了李堯卿,另一位是惠安知縣林咸,犧牲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四五月間,早了李堯卿三年。非常巧合的是,李堯卿、林咸不僅都是番禺人,而且同榜得中舉人,后來又同一年到福建做官,死后都追贈為太仆寺丞(林咸一作贈府通判,又作府同知),史稱“一榜雙忠”。

 

來源:閩東日報

作者:陳仕玲 

編輯:藍青

審核:吳寧寧 梁輝約

責(zé)任編輯:藍青

(原標(biāo)題:閩東之光|李堯卿,一個不該被寧德人遺忘的知縣)

返回首頁
相關(guān)新聞
返回頂部
寧德網(wǎng)簡介 版權(quán)聲明 聯(lián)系我們 加入我們

寧德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未經(jīng)寧德網(wǎng)書面特別授權(quán),請勿轉(zhuǎn)載或建立鏡像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wù)許可證編號:3512014001 信息網(wǎng)絡(luò)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證號:1309374

廣告聯(lián)系:0593-2831322 職業(yè)道德監(jiān)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新聞熱線:0593-2876799

寧德市新媒體網(wǎng)絡(luò)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寧德市蕉城區(qū)蕉城北路15號閩東日報社三樓

閩ICP備09016467號-17 網(wǎng)絡(luò)舉報監(jiān)督專區(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