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榮喜/端午的粽子
家鄉(xiāng)的端午,習(xí)俗眾多。女兒出嫁頭三年,娘家人會細(xì)心準(zhǔn)備好節(jié)餅、油紙扇、五彩絲線等送給女兒,俗稱“送節(jié)”。女兒女婿也會買上新鮮的黃魚、白力魚送與岳父母,名為“送魚”。除了送節(jié),包粽子、掛菖蒲艾葉、灑雄黃酒等更是每家每戶必要做的。就拿粽子來說吧,按包的餡料,就有米粽、豆粽和蜜棗粽等。若按包的材料,最常見的是竹箬粽,那粽子外殼綴著黑色的斑點(diǎn),手摸著有一層細(xì)細(xì)的絨毛。也有用竹葉包的竹葉粽,吃著有淡淡的竹香味兒。比較特別的是菅粽,呈長條枕形,外面包裹著翠綠的菅葉條,是畬民們的傳統(tǒng)特色美食。我姑丈是畬族,每年端午我們都能吃到姑姑親手包的菅粽,新鮮美味。
在我們這里,最不缺的就是毛竹林,每到這時竹筍拔節(jié)直插云天,中間的竹箬一層層脫落下來,母親將其間的長竹箬撿回家,每次都能撿上一大把,洗凈曬干以備包粽子用。
我記事起,家里端午粽子冬至湯圓過年年糕之類的小吃就出自母親的一雙巧手。她包的有米粽也有豆粽,米粽全以糯米為主,豆粽則加入了豆子,豆子有“羊胡須”和豌豆粒兒。
等到包粽子那天,父親從街上買回糯米、堿粉和蘆草,母親將木盆洗凈,先用堿粉兌水泡上糯米和豆子,再將竹箬和蘆草也浸泡到水缸里。午飯后,母親將木盆架在兩條長凳上,自己坐在一角,先用剪刀剪去竹箬梢,把一邊折過來,另一邊再折過去,形成一個圓錐形的口子,然后一勺勺填進(jìn)糯米,快滿的時候,母親就用雙手提著往木盆壁上輕輕敲打,這樣擠出里面的水分,糯米會嵌得更緊實(shí),然后包回竹箬,將兩側(cè)的角壓好,剪去多余的箬頭,最后綁緊蘆草,一個錐形的粽子便做好了。母親手腳麻利,不大工夫就包好了四五個,她將這些粽子上的蘆草一扭,一串粽子便結(jié)成了。
包好粽子,父親抱來新劈的木柴,母親就旺旺地生起火來,將粽子一串串放入鍋里,一鍋粽子挨挨擠擠滿滿當(dāng)當(dāng)?shù)?。末了,母親找來一口舊鍋,扣到鍋上當(dāng)鍋蓋使。這一煮,從下午一直到夜深人靜,那濃郁的粽香就順著夜的門縫鉆進(jìn)屋子里來,也悄悄滲入到我們夢里去了。
第二天的早飯自然是新出鍋的粽子。在過節(jié)的日子里,我們每天都要吃粽子,我喜歡吃米粽,哥哥喜歡吃豆粽,我覺得米粽入口黏糯,隱隱有一種清香,而豆粽吃起來則帶著一股澀味??赡赣H的粽子光看外表都帶著斑點(diǎn),分不清哪個米粽哪個豆粽,我們只得看運(yùn)氣,拆開是米粽我就高興的不得了,用筷子一插往白糖里一蘸就咬上一大口;是豆粽就給哥哥他們吃,有時一摞全是豆粽,害我一個中午都好失落。
粽子雖然好吃,但吃了幾天后,大家對粽子的熱情已不如先前那樣高漲了,有時候,沒吃完的還得等晚上接著熱。
天氣一天天變熱,母親會把沒吃完的粽子掛在廊壁上通風(fēng)透氣,有時也一起放在鍋里煮一煮,防止變餿發(fā)霉。但是,還是有一些變餿了,可也奇怪,到壁上的粽子漸漸少了的時候,反倒勾起了對它的想念。這時候,母親就換了一種口味,將帶著餿味的粽子切成一片片下到油鍋里煎,誰想這味道挺不錯,引動了我們肚中的饞蟲,個個爭搶著拿碗來裝。誰能想到,粽子居然以這樣一種奇葩的方式告別了端午。
責(zé)任編輯:葉朝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