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油庫的故事
寧德網(wǎng) (盧騰)車子沿著盤山公路緩緩馳行,遠眺山下的溪流閃閃發(fā)亮,近看路旁的草木青青葳蕤;敞開車窗,又聞到油茶林中飄出的陣陣花香,和聽到啾啾的鳥鳴聲。沿途,麗景美不勝收,車子猶如穿行在多姿多彩的畫廊中……
此行,我是前往福安范坑鄉(xiāng)墩頭村探勝。墩頭村,栽種油茶樹的歷史長,是著名的油茶之鄉(xiāng)。50多年前,我初訪墩頭村,從山下到山上,走崎嶇的小道,爬陡峭的長嶺,辛苦了大半天,才氣喘吁吁地上山來;而今驅(qū)車,只消40多分鐘,就輕輕松松地到達了。
站在墩頭村口的木牌樓前,抬頭看樓額上“綠色油庫”四個字,倍感親切!這是仿周恩來總理的筆跡鐫刻上的。新中國成立后,墩頭村致力發(fā)展油茶生產(chǎn),連年獲得豐產(chǎn)。1958年,大隊黨支書鄭紅和晉京參加全國勞模大會,受到毛主席、周總理親切接見。大會上,還授予墩頭村一面周總理親筆題詞“綠色油庫”的錦旗。從此,墩頭村名聲大振,村前村后的油茶林更茂盛更翠綠,油茶花也越開越燦爛了。
那年,正是七月流火,墾復油茶林大忙時節(jié),我到墩頭村采寫通訊報道。這天傍晚,老支書鄭紅和聽說有來客,扛著鋤頭,從油茶林中急匆匆趕回來。一見面,他先嘿嘿笑地對我說:“讓你久等了,七月墾金、八月墾銀,這陣子忙呀!”
鄭紅和待人熱情又健談。在交談中,我不僅了解到這個村栽種油茶的歷史、和當時的生產(chǎn)情況,而且還聽他講了一則富有內(nèi)涵的民間故事。
墩頭村中,有一座獨特的土廟,廟堂中供奉著一尊菩薩,名為“長年佛”。閩東鄉(xiāng)村,“長年”即是“長工”的稱呼。鄭紅和告訴我,這“長年佛”本是天上韋陀菩薩的化身,他下凡來到墩頭村,在一財主家做長年。東家待他刻薄,但他勤勞善良,又樂于助人,和鄉(xiāng)親們結下深厚感情。他臨回天庭前,在村前的巖縫中塞下一粒榛籽種(油茶籽),隨后,滿山遍野就萌發(fā)了油茶樹。村里人感念他,就塑成這尊“長年佛”常年膜拜。墩頭村種油茶400多年了,這土廟里的香火也經(jīng)久不熄,燭照一代又一代人。
鄭紅和講述這個故事,其實向我表達了一個普通道理,勞動創(chuàng)造世界、勞動者受人敬重!
這次,迎我們進村的黨支書鄭石波,就是當年大隊黨支書鄭紅和的大兒子。石波也年過花甲了,那時他10多歲,常隨父親左右,經(jīng)介紹,他記起我,我也記起他,老相識久別重逢,分外親熱。在村委樓的會議室,石波指著高高掛在墻上的“綠色油庫”錦旗,感慨地說:“這面旗在村里掛了60年,前后變化大呀!”
現(xiàn)在,黨的政策好,油茶園面積不斷擴大,增產(chǎn)又增收。目前,全村油茶園的面積達4843畝。家家戶戶種油茶,大戶人家種10多畝,種少的也有2、3畝。油茶園不斷更新改造,在一片油茶樹中,有百年老樹,也有近年載的新苗。正如人們所說,“五代同堂”。
前幾年,村里自力更生,修通了一條3公里長的村路同鄉(xiāng)道銜接,實現(xiàn)了村里與外部快速通行的愿望?,F(xiàn)在,村里一輛解放牌大卡車,經(jīng)常滿載著村里生產(chǎn)加工的油茶油送往四面八方。這輛車,就是省林業(yè)廳給墩頭村的獎勵品。
在科技興農(nóng)的新潮中,墩頭村開展選擇優(yōu)樹培育良種的試驗,在專家的指導下,經(jīng)過多年努力,終于篩選出閩43號、48號、60號等10株油茶優(yōu)良單株。目前,福建全省推廣種植的閩43號、48號、60號良種,就是選自墩頭村。墩頭人又做出新貢獻了。
午后,我從石波家做客出來,他領我去村里新修的油茶文化旅游走廊觀賞。路上,我感謝他午餐桌上豐盛的款待,他笑著應說:“不客氣,現(xiàn)在吃魚肉是家常菜,我父親在世時,日子還沒這般寬裕。”接著,他告訴我村里過去流行的一首順口溜:“立冬時節(jié)日頭短,簍大樹高累嗷嗷;蘿卜咸,南瓜湯,薯米飯呀填腹飽。”意思是,山村冬日,夜長晝短,摘榛果要趕時節(jié),背大簍爬高樹,累乏了,回家吃的是粗飯粗菜。
“立冬”已逼近了,站在觀景臺上,放眼四望,滿山滿崗綠油油的油茶林里,已是紅撲撲的油茶果壓沉枝條,同枝的油茶花也白艷艷地綻放了。油茶樹,是勤勞的果樹,邊開花邊結果。石波一旁說,油茶果成熟期長,一粒果在樹上要抱13個月,今年此時開花結的果,明年這時才可摘,今年摘的果是去年的花抱的;村里人還說,油茶樹是抱仔懷胎。我覺得,山里人對油茶結果,比喻的既形象又風趣。
返程途中,我腦中一直縈繞著這綠色油庫中,一棵樹、一個村莊,和一則流傳四百年故事的人文精彩!
責任編輯:葉著